从近日广东情侣四姑娘山遇难,聊聊雪线登山徒步的装备和生存原则

 Hood  1  5790

据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四姑娘山景区官方通报,本月3日上午9时40分,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接到报告:3名山友独自攀登玄武峰遇险,现一人失联下落不明,请求救援。接报后,景区紧急派出5名具有高山救援经验的队员组成搜救队紧急前往事发地展开寻找和救援工作。截止4日傍晚,该名女性失联驴友已被找到并确认遇难。这条新闻通过各主流媒体报道,在国内户外驴友和登山徒步圈都引起了新一轮热议。

我们先来整合各路媒体的报道,再次梳理一下此次事件的简单经过:

  • 此次遇险事件的山友均来自广东省。最初一行共51人于1月22日晚到达四姑娘山双桥沟景区进行为期7天的攀冰冬训活动。1月29日下午攀冰训练结束后,全部人员撤离双桥沟景区。
  • 2月1日早7时许,从成都返回的广东籍黄某(女)与留在四姑娘山镇的韦某、陈某等三人再次进入双桥沟景区,并与当晚在玄武峰大本营露宿。
  • 2月2日,陈某因体力不支留在营地,韦某和黄某情侣二人开始攀登玄武峰。晚上20时左右,陈某在露宿地听到韦某和黄某的呼救声,称其两人被困山顶无法下撤,让其下山求救,陈某辗转与家住双桥沟的高山协作徐某取得联系。徐某当即组织两名当地协作上山救援,在救援途中遇见下撤求救的韦某,得知黄某在海拔5100米左右的下撤途中摔伤了腿,悬挂于崖壁,韦某在黄某受伤后陪伴了她5个小时才决定自行下山求援。
  • 2月3日上午9时40分,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接到报告:3名山友独自攀登玄武峰遇险,现一人失联下落不明,请求救援。接报后,景区紧急派出5名具有高山救援经验的队员组成搜救队紧急前往事发地展开寻找和救援工作。18时,救援队员报告,事发地积雪很深且还在下雪,可视范围很小,搜救非常困难,在事发区域经过3小时的搜救,没有发现遇险山友踪迹。19时,四姑娘山管理局应急救援组负责人及户外活动管理中心工作人员赶赴双桥沟向另外两名山友询问事故发生的具体位置及事故的详细情况,将重新拟定救援方案,计划于4日凌晨6时再继续开展搜寻救援工作。
  • 2月4日早晨6点,景区再次组织大批人手上山搜救,但早上并未在崖壁上找到受伤女子。中午1时左右,受伤失联的女子在玄武峰5200米海拔处找到。现场救援人员所处位置距离女子坠崖地只有30米左右,但连续呼喊了几个小时,女子无任何反应,“她身上被积雪覆盖,只能看到头盔和脸,基本确定遇难”。由于地处峭壁无法施救,因天气原暂无法将其从悬崖上抬出,为了安全救援人员不得不在傍晚撤回。
  • 2月5日一早,遇险并基本确定遇难的女士家属赶到景区。由于山上下暴雪,救援中断,救援人员不得不暂时撤回。截至目前笔者撰稿时救援人员仍在计划开展下一步转移方案。

近年来国内驴友徒步与登山遇险事件一直处于频发状态,早在本次广东情侣四姑娘山遇险前不久的今年1月2日,徒步穿越四川贡嘎山大环线的广东湛江籍驴友陶某失联后被证实不幸遇难的消息,相信大家可能还略有记忆。与没有在甘孜州体育中心和康定市教育体育局备案登记,属于违规徒步穿越的贡嘎山遇难驴友陶某一样,该3名山友在攀爬四姑娘山景区的玄武峰时亦未办理入沟及登山手续。

除此之外,因为此次四姑娘山遇难事件发生在情侣二人独自攀登过程中,并且男方在女方受伤后独自离开下山求援,而令单纯的户外技术层面讨论上升到了婚恋与情感伦理的层面,在各媒体新闻报道下可见各类留言,其中甚至不乏女性声讨质疑为何男友独自离开等各种的声音。在令人扼腕的同时此次遇难事件也成为了社会热议焦点。抱歉,在此我们不谈情感伦理,只就事论事,从户外概念、技术与装备角度对雪线登山的技术应对以外的危机应对原则简单讨论一二。

/耽误的救援时间

通过媒体的报道可知情侣二人是在2日晚上遇到困难打算回撤时遇险,女子坠崖腰部腿部受伤,而男子在陪伴其5小时左右等不来救援之后只能独自下山求援,救援人员在2月4日才发现遇难女子,其身上被积雪覆盖,只能看到头盔和脸,其最终死于失温。通过上面简单的经过梳理,从2月2日晚上20时左右情侣二人遇险呼救,到2月4日中午13点发现遇险女子,我们很容易看出流失的近36小时被耽误的宝贵救援时间。其实在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接到报告3人遇险时已是第二天3日上午9时,早在2日当晚二人呼唤陈某求救时,陈某立即联系了高山协作徐某,徐某当即组织两名当地协作上山救援。不客气地说,这就是没有备案登记、办理登山手续而违规黑爬的惨痛后果。自发性的风险户外活动,在人烟稀少地势复杂严寒气候的山区通信联络不畅,即使求救信号及时送出,救援人员多久能够收到、如何联络、如何定位,如何选择路线,天气是否允许开展救援活动,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是生命赛跑的绊脚石。通常在每年这个季节以及天气状况下,阿坝州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也是禁止有备案登记前往登山活动的,扫了你的兴,却可能救了你的命。

/求援前要做的事

如果有队友在户外活动的紧急状况下发生危险已经失能而无法自行脱困,怎么办?留下来陪TA一起死,很爷们儿、很道义也很傻。如果不是已知联系上了救援人员,需留在原地等待并照顾无法下撤队友,那么知难而退,及时回撤求救显然是最正确的选择。

之前也有多名“负责任”的好男人选择留下来结果双双毙命的先例,所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回撤求援也并非“懦夫”的举动,只是在离开去寻找救援前必须要做几件事,这也许就是救援是否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做的便是要安置好队友,给予足够的生存环境支持,如果条件受限无法搭建帐篷,也应当及时寻找合适的防风防雨雪庇护所和遮蔽物,取出防潮垫和睡袋,将队友安置在背风环境中等待救援。人在静止不动的雪山上很容易面临失温,此时如果有炉头可以化雪烧热水,在身体有了“避风所”之后避免失温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周期性地饮用热水,避免核心温度下降导致失温死亡,这可以为成功救援赢得更多的时间!

但这种方式只针对还未失温或者即将失温的状况,如果对方失温已经失去行为能力那么喝热水或者电影里那种身体直接接触复温的续命方式是不能用的,而应该首先保持失温者的内外衣物干燥,再将其装入睡袋中,睡袋外再包裹防风且能反射热量的应急毯,然后再紧急下撤,或尽快下山求援将失温者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医院进行体内复温。

如果以上情况由于当时的地形条件无法实现,比如这次四姑娘山的山难,遇难者坠落在山崖间切腰腿受伤失能,则在能够靠近的条件下尽可能地给其套上足够多的干燥功能性衣物,再让其进入睡袋,最好是在睡袋外再覆盖一条可以防风且反射热量的应急毯,同时要警惕失能队友在你离开后被雪掩埋。如果不能靠近队友,在自行离开寻找救援之前,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给予明显的救援位置指示,提前一分钟找到就多一分钟的生存机会,而这次救援最艰难的环节就是寻找受困者花了超过36个小时。

 

/方位标识的缺失

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有在野外前脚一离开,后脚就找不到地方看哪里都像的体会,特别是此次在夜晚下山求援的遇险当事人。

不论是在绿色海洋的丛山峻岭还是白茫茫一片的大雪山区,人的五官最敏锐的只有视觉与听觉。有经验的户外爱好者都会随身带求生哨、求生信号灯等物品以备不时之需。(都说了是求生了嘛)哨子,很古老的发明却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利器。日本的渔夫、欧洲的登山家甚至对越自卫还击时都在用。不带这些?要么你很棒棒哟,要么就是傻,因为实在不好意思说你不专业。你可能会说别人带了,只是可能遇险时弄丢了,很好,关于这个问题接下来在最后的备份小节中笔者会详细说到。

假如没有可以给失能受困无法离开的遇险者定位使用的求生哨和标记信号灯,连手电都没有。那么随身携带有鲜艳、形状怪异的物品,有啥用啥,没有的话就地取材或者强迫自己记忆某个附近的标志物都可以。相信你不会愿意发生你离开求援,回头带来救援人员却找不到遇险者地点了这种事吧,比如此次事故。

所以说作为万不得已的辅助方位标识物,明亮易识别颜色的防潮垫和睡袋、以及橙色的应急毯都是最好的识别物。而如果临近夜晚,那么一个带有SOS或者爆闪功能的手电也会让救援队在很远就发现遇险者,格外建议在求生包里准备一把备用手电和考虑到不同温度下的耗电量以及可能等待救援时整日打开的起码两套备用电池,同样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取出使用。

单独说说信号灯,就以目前最热门的某G牌可持续闪烁27小时的360度信号灯来说,就有不错的效果。小巧轻便的体积以及极小的耗电量。为摆脱软广之嫌就不说品牌了,另外大家有兴趣的话都可以多多探索发掘这一类的坚固小巧信号灯,有什么好发现可以交流分享。

最后,此次事故中,如果能有这样的位置标识帮助救援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受困者,那么这次山难的遇难者或许,还有一丝生的希望。

 

/什么是失温

对于雪线登山,最危险、致死最多的因素同时也是最易让户外登山活动当事人忽略的就是失温。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在昏迷休克中无知觉地死亡的病症。

  • 轻度失温:33-37°C颤抖、心律升高、排尿变多、呼吸频次升高、肌肉不协调、蹒跚、行为异常。
  • 中度失温:29-33°C恍惚、颤抖减少甚至消失、虚弱、思维麻木、智商降低、口齿不清、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心律不齐、瞳孔放大。
  • 严重失温:22-29°C昏迷、神经反射消失(对疼痛没有反应)、呼吸频率和心律极低、低血压、可能出现心室纤颤、患者无法自主调节体温。
  • 致命阶段:低于22°C肌肉僵硬,很少能觉察到心跳或者呼吸、很容易出现心室纤颤然后真正死亡。

所有失温的原因都是环境温度太低,大家都不傻,都知道需要生火、裹毯、穿衣保暖,那为什么还会失温?曾经遇难的北京某华姓领队相信有很多人都认识,作为资深领队,在太白山起雾5分钟之后能见度立马下降到10米以内,一时大意没有及时找到备有保暖装备的背包失温而死,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山区起雾太快,山区气候多变,仅仅有丰富的经验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时刻警惕的心,特别是第一次前往陌生路线陌生区域。

除此之外,北京遇难人数颇多的灵山,有一次便是因为当时气温并不低,登山者放松紧惕,结果下雨后紧接着大风,风寒效应导致气温突降,抉择往往就在一瞬间,失温发生的非常快。事实上在低于20℃时,失温就开始威胁着徒步者了,根据北美的事故报告,在0至10摄氏度是失温症的高发区间。

说了这么多,失温如何预防?首先千万不以为只有冬季雪山才可能发生失温死亡的事故,只要是气候变化快且风大的山区不管什么季节都可能让你失温。然后是对于头、手、脚的保暖一定要重视。头是热量流逝最严重的区域,手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最容易热量流失。再就是千万不要让雨浸入自己的所有衣物,如果连内衣外套都被打湿了,水分挥发会吸收热量,身体无法保持干燥就容易失温;出发前要多关注天气预报了解行程中的降雨情况;通过功能衣物保持干燥与防风;湿润衣物鞋袜的及时更换与烘干;营地的选择,遮蔽的背风面平地,铺设防潮垫;热量摄入;伤病的及时回撤。要注意的因素方方面面,篇幅关系不再赘述。

 

/应急求生包

不要认为求生包这个概念仅仅存在于生存狂的世界里,在任意一次户外活动中它都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技术与装备一半一半的多日徒步穿越和登山活动中。危险系数越大,求生包的存在就越合理。

求生包的概念绝对不能等同于你的普通登山包或者徒步背包,并且不同于生存狂将求生包作为主包的理念,在户外活动中的求生包往往根据需求是在背包中最易拿取的位置甚至直接随身携带。不要为了追求那几百克的轻量化就将它视作可有可无之物,相反,它是凌驾在种种之上。至少没有我的求生包,哪怕徒步或登山装备再精良,笔者也绝对不会出行。这么说,大家能明白我的意思了吧。求生包是你在危急关头绝对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你可能永远用不上但是永远得带上的装备。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有它,你不一定能活下来,而没有它,你是绝对坚持不到救援抵达的。

笔者叨叨了这么多,一定会有人说“吹得那么玄,那求生包里究竟都有啥”。在户外活动中,求生包是在出行前根据目的地情况而随时灵活增减的:

  • 如果只是寻常一日的远足徒步,那么一个普通的医药包加上一些户外必备生存装备就是你的求生包。比如头灯、口哨、火种、应急毯、指南针或者带有GPS功能的户外电子腕表都是只要去户外就得必备的。(在国外确实发生过准备离开酒店爬个山就在山里迷路了近一个月才找到的生存案例)
  • 如果是去多日的徒步探险穿越,那么一个涵盖可能发生的伤病的全能急救包,以及除了上面提到的头灯、口哨、火种、应急毯、指南针之外,包括直刀、鱼线、鱼钩、打火石、火绒、求救信号灯的一个专业求生包我们认为是必须的,当然有条件应该备上海事卫星电话以防万一。
  • 如果你是去雪线登山,哪怕只是一日的攀登或冲顶,求生包内需要考虑的物品也需要在精简的理念上扩大种类。除了上面提到的急救包和必备的求生装备以外,我们建议所有的雪线活动都应在随身背包里备上可与营地联系的对讲机、盛装热水的至少1L保温杯、比目的地温度更低温标的羽绒睡袋、随时可以烧水的一体化轻量炉具……

举一反三,抛砖引玉,不求一样,但求活下去。大家可以根据所在的地区、气候,个人户外经历来自行判断准备,关键是生存观念一定要树立,有什么好经验也欢迎分享。

最后,求生包就是你“活下去“的精神力量的物化体现,以及你应对每一次挑战前,最后再检查一遍的生存信念。建议所有人都在自己不论是随身还是随行背包中准备好应付当次户外运动所有可能面临的突发情况而准备的求生包。

 /备份!备份!备份!

对于装备的备份我们希望引起各位户外爱好者的重视,越是要前往环境恶劣的地方越是要呆得越久的地方越要将装备进行备份。首先备份不是指每一样东西都多带一个甚至连登山包都背两个。备份是在对你整个户外活动中必须会使用到、并且攸关性命的物品择优多准备一件。墨菲定律大家都明白,同样“两个等于一个,一个等于没有”的概念也早已为世界各国军事和民间行动时所深谙。

其实没有什么过多可以详细介绍的,举例说明假如多带一个应急毯,即使背包里的应急毯一时找不到了,至少自己冲锋衣口袋里还随身带着一个,而如果两个都在,在失温状态下你就会有两层保护;有一体炉也可多备份一个轻量炉头,在一体炉无法工作或者丢失的情况下,一个小炉头即使无法烧水也可以为你提供一些额外的温暖;即使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头灯,也可在求生包里多准备一把备用手电和考虑到不同温度下的耗电量以及可能等待救援时整日打开所需的起码两套备用电池;同样假如在寒冷地区一只手套丢失(因为笔者觉得比起一副都丢了,丢一只的状况更容易遇到),没有手套你的手暴露在高寒大风环境很快就会失去工作能力,到时候别说搭建帐篷有可能使用炉头烧水都会变得比以往困难无数倍,所以简单一只手套的丢失就可能让你会遇到的危险翻倍,你就会知道装备备份的重要性。

如同上面方位标识的缺失一节中提到的,假设此次山难中的当事人有可能携带了方位标识物品,而在遇险时丢失了,这种情况是很可能发生的。鉴于有可能在户外活动中摔滚、坠落、起雾迷失时丢失主包等等各种状况,因此备份物品也是你最后的救命物品,建议装在求生包内与其他的背包分开单独贴身携带。在风险活动时,有时候生死可能真的就在一个决定、一个行为、一念之间,想活下去的话,建议采纳。这些关键性物品多备份一件,在户外活动中多一份从容,在危险困境中多一分安全。

 

就说这么多,前往野外,做最全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最后希望户外遇难的新闻能少一些再少一些。不论是老鸟还是萌新,每一个户外活动者都应遵守法规、借鉴总结生命换来的教训,做正确的事,带着技术、装备以及一颗敬畏生命和自然的心,坚韧出发,安全归来。

(以上所有图片来自于网络)
标签:

分享至 /
 
  

  1. 静水流深 2018-2-6 21:07 #1

    是的。
    我考中登协户外救援证时导师也是反复强调,在户外“老马失蹄”的实例很多,野外实践考试时,选的是秦岭七十二古道的其中几条,也见过同期学员失温。很是害怕。对于自然,要敬畏,千万不要高估自己。所谓“征服大自然”一类的彰显自我,实话说是幼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