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与不用?偏远地区使用CPR(心肺复苏术)的几个原则

 Secessland  评论已关闭  4308

ACLS_CPR_CLASSES_2.166113520_std

偏远地区的心肺复苏术(CPR

译者注:这篇文章不介绍具体的CPR技术,而是对使用CPR的情况做了分析,有助于消除人们对CPR技术的误解。文本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其专业程度未可知,请各位看官自加斟酌、取舍。 

如果伤者失去意识并停止了呼吸,那么他就已经死了。

 

 从临床上来讲,这句话并不全对,因为伤者可能存在一些施救者无法确切判断的生命迹象。但是,这句听起来十分无情的话,却符合包括伤者自身在内的人群的利益:

 

1.       有很多原因可以造成呼吸停止,其中最糟糕的一种是心脏停搏,这时由于体内缺乏电活动或者电活动失去原有规律,心脏无法继续循环体内的血液。这种情况下,伤者需要通过复苏来恢复原有的血液循环,时间十分紧迫。即使伤者不是由于心脏停搏而停止呼吸,缺氧最终也会导致心脏停止搏动。花时间来判断伤者是不是死亡,或者研究他们停止呼吸的原因,都是在浪费救援时间。因为无论是上述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应对套路都是一样的。

 

注意,溺水或者是儿童停止呼吸,情况将会有所不同,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暂不讨论。

 

2.       最好的情况是伤者成功复苏,完全恢复。最糟糕的情况是伤者死亡。没有什么能比这更见鬼了。

 

3.       伤者死亡不是你的错。人们对于CPR一直有一个误解:“CPR能够让人‘死而复生’。”这也是许多施救者在伤者死亡后非常自责的原因,他们往往认为“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或者“我应该做的更好一点。”然而并不是这样。

 

改变我们的观点,记住复苏失败绝不是任何施救者的责任。伤者不是因施救失败而死,他们在施救前就死了。

 

为什么要使用心肺复苏术(CPR)?

 

CPR本身往往并不能治愈心脏停搏,但是CPR能向体内输送氧气并维持循环,从而延缓心脏和脑部缺血。在多种施救手段共同组成的“施救链”当中,CPR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1988年,Mary Newman在一场关于普通民众CPR的国际会议(1)中提出了“施救链”的概念,这成为了她在1989年发表的一篇题为 The Chain of Survival Takes Hold 的论文(2)的基础。

 

下图中的这个模型阐述了一套针对疑似心脏停搏者的连续施救措施,旨在提升他们的生存几率。和其他所有的链条一样,只有最薄弱环节也十分坚固时,施救链才是有效的。在施救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的一个麻烦是时间拖延。

Chain+of+Survival

 

尽早报告:

 

一旦发现伤者停止了呼吸,应该立刻通知医院请求急救,同时也可以使用除颤器。基础生命支持(BLS)可以对付心脏停搏,停止呼吸是促使急救人员动用BLS的关键信号。检查颈动脉是否停搏来判断是否有心脏停搏是一个不可靠的办法,而且浪费时间(3)。注意,从统计上来看,通知急救人员的时间延迟两分钟时,生存率会下降50%

 

 

不要管为什么停止呼吸,要么是心脏停搏,要么他就在心脏停搏的边缘了!马上使用除颤器,通知医生。

 

 

尽早使用CPR

 

有效的CPR能够使体内大约25-33%的血液保持循环(5,6),虽然不能长久维持生命,但能够延缓组织细胞坏死。开始CPR的时间延迟4分钟,生存率下降50%(4)

 

60%的心脏病是由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引起的,这些伤者中有50-80%处于心室纤颤中。心室纤颤是一种“可除颤心率异常”(7,8),可以依靠心脏除颤器消除。单独使用CPR并不能使心脏的电活动恢复正常,但有效的CPR可以将心脏保持在这种可除颤状态约几分钟(9)

 

 

若已经呼叫急救或使用了心脏除颤器,开始CPR

 

尽早除颤

 

在送入医院之前,除颤是唯一一种能够消除心脏不正常电活动的办法,而且,时间也十分紧迫!从心脏停搏的一瞬间开始,身体内所有细胞,包括心脏的细胞,都将失去氧气供给。严重的心脏缺氧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这时若不能得到治疗,心脏将彻底停止活动。如果心脏的电活动消失,使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就没有什么卵用了。开始除颤的时间延迟7分钟,伤者在进入医院前的存活率将下降50%

 

 

情况允许时,停止CPR,按照指导(说明书)使用除颤器。

如果还有另一位施救者,让他准备除颤器,你继续使用CPR

 

尽早的加强生命支持

 

即使紧急的CPR和除颤能够提升生存率,但也无法确保存活。无论伤者是不是已经恢复了正常的体内循环,他们都需要加强生命支持(ALS);更有效的干预,药物和技术。除颤器可能可以恢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从而恢复正常的体内循环,但无法消除心脏停搏的根源。这种根源在紧急施救后可能仍然存在。对于施救时间限制估计如下图:30分钟内取得ALS90分钟内送入医院以获得最强的医治(10)

Chain+of+Survival2

 

 

在偏远地区的复苏

 

在偏远地区,或许施救者可以请求急救并迅速使用CPR,但往往确实施救链的后续环节。再考虑到时间限制,生存率微乎其微。

 

在某些情况下,值得尝试复苏术。前提是你愿意也能够使用复苏术,即使你觉得可能不会有什么效果:

 

1.       记住,一旦你正确地施救,而且已经尽了全力,你的良心是安全的,不会受到谴责。

 

2.       看到有人施救能够促使周边的人参与施救,尤其是家庭成员,能够一同努力完成整个施救过程。

 

 

在偏远地区,什么时候停止CPR

 

在偏远地区施救时,没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停止CPR的标准。关于这个问题,国际复苏联合委员会(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给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的建议是:

 

1.       更专业的施救人员已经到达并接管,

2.       伤患有意识恢复的迹象,包括咳嗽、睁眼、有意识地移动而且开始正常呼吸。或者

3.       你已经没有力气了

 

我们的另一个建议是,偏远地区,施救30分钟之后,可以停止CPR(11,12)

 

死亡的迹象

 

如果伤者明显已经死亡,就没有必要使用CPR了。确实,这种经历对施救者和周边的人来说都非常令人沮丧,要么你要面对道德的谴责,要么你就要浪费那些本可以用在别的地方的时间、资源和努力。

Signs+of+death

 

 

迹象

可信度

备注

看起来无法存活的外伤 可信

这些外伤包括断头、大量失血、脑部暴露的外伤和非常严重的胸腔创伤

角膜反射

可信

通常情况下,角膜被碰触时会闪动,这被称为角膜反射。失去角膜反射是脑干死亡的一个常见判据。

尸斑

可信

死亡20分钟至3小时后,血液会沉积在尸体的下半部,导致这些部位的皮肤呈现蓝色或紫色。

胸腔无法压缩(针对低温症)

可信

严重的低温症伤患可能有死亡迹象,但不容易判断。不过,如果一个低温症伤患的胸腔无法压缩,就不用开始CPR了。

没有搏动

不一定可信

找到血管搏动往往并不容易,即使对健康的人而言也是如此。在低温症伤患或者患有低血容量症的人身上,这就变得更加困难。

固定或扩散的瞳孔

不可信

瞳孔固定或扩散确实可以是脑干死亡的一个标志,但使用某些物质或者中毒也可能诱发这个症状。

尸僵

不可信

只有在死亡3小时之后才会出现尸僵。而且,低温症伤患也会有类似迹象。

 

 

如果伤者死亡

 

1.       找到并妥善保存死者的护照、身份证件、保险单、药物、日记、相机、手机等,在质询中这些都将作为证据。

 

2.       通知警察,在国外时还应该通知大使馆、领事馆或者特派使节。如果死者和你国籍不同,则要通知双方国家。向被通知方提供死者近亲属的联系方式

 

对于你所在的国家和死者的祖国而言,这一死亡都需要登记。在尸体或者骨灰能被送回其祖国前,需要有一张死亡证明。

 

3.       如果死者死于传染病,要尽快通知当局,并确保人和动物不要靠近死者周边。接触者应呆在一起,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要出行。

 

4.       在得到当地警察的许可之前,不要移动尸体。在没有警察的部落管理地区,向部落或村庄首领取得许可。

 

5.       不要翻动尸体来寻找、保存证物,当然有些时候需要掩盖或掩埋尸体,这取决于什么时候会有人来取回尸体。掩盖或掩埋尸体出于以下几个理由:尊重,防止传染,以及防止尸体被洪水、雪崩、野兽等破坏。

 

6.       标志并记录施救的准确位置。

 

 

参考文献

 

1.       Newman MM  (1988) “Early access, early CPR and early defibrillation: Cry of the 1988 Conference on Citizen CPR.”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13:30-35

2.       Newman M (1989). “The chain of survival concept takes ho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14: 11–13.

3.       Eberle B, Dick WF, Schneider T, Wisser G, Doetsch S, Tzanova I. (1996)  “Checking the carotid pulse check: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irst responders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 pulse.”  Resuscitation.   Dec;33(2):107-16.

4.       Waalewijn RA, de Vos R, Tijssen JG, Koster RW.  (2001)  “Survival model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bystander, the first responder and, the paramedic”.  Resuscitation.  Nov;51(2):113-22.

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5)  “2005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 Part 7.1: Adjuncts for Airway Control and Ventilation”.  Circulation.  112: IV-51-IV-57

6.       Jiang L, Jhang J  (2011)  “Mechanic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3)

7.       van Alem AP, Vrenken RH, de Vos R, et al. (2003)  “Use of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by first responders i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27:1312.

8.       Whitfield R, Colquhoun M, Chamberlain D, et al. (2005)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National Defibrillator Programme: analysis of downloads from 250 deployments of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ors. “Resuscitation”   2005;64:269-77.

9.       Bossaert LL (1997). “Fibrillation and defibrillation of the heart”.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79 (2): 203–13.

10.   Vukmir R. (2006)  “Survival from pre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s critically dependent upon response time.”  Resuscitation.  69:229-234.

11.   Duff J, Gormly P  (2010)  “First Aid and Wilderness Medicine”  Cicerone, Singapore, p.82

12.   Center for Wilderness Safety (2011)  “Wilderness Protocol 1:  CPR and Cardiac Arrest.”  https://www.wildsafe.com/resources/protocols/1.html  Accessed 19th October 2014

本文翻译自 http://www.realfirstaid.co.uk/cpr-in-remote-environments

翻译: Secessland GearKr翻译团

转载请尊重版权

标签:

分享至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