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巍HW UL Gear 钻石三季超轻双人帐体验报告
华巍HW UL Gear 钻石三季超轻双人帐体验报告
HW UL Gear 钻石三季超轻双人帐体验报告
1. 被测评、体验物品的名称型号
HW UL Gear 钻石三季超轻双人帐
2. 被体验物品的图片
3. 产品信息
– 品名:HW UL Gear 钻石三季超轻双人帐
– 制造商:HW 华巍
– 官方网址:www.hwul.net/
– 制造年份:不详(帐篷入手时间为2009年11月)
– 产地:中国
– 颜色: 果绿色(外帐)
– 规格:双人
– 重量:2280克(官方标称重量,含门厅,地丁,包装)
– 材料及辅件:
外帐:30D菱形格抗撕裂涂硅尼龙,防水3000mm
内帐:经编网纱
帐底:40D方格抗撕裂涂硅尼龙,防水5000mm
帐杆:直径9mm超轻航空铝合金杆,7001 T7 (国内首创,媲美DAC羽量级帐杆)
超轻铝合金地丁(16个)
多耐福扣件,YKK拉链
快速风绳扣,特制超轻高强度反光风绳超大可拆卸门厅,多种组合方式(选购配套小厅和地布)
– 产品结构:
顶部挑梁结构,最大限度的扩展帐篷头部空间
挂钩式内帐,配合配套地布可以先搭外帐,或只用外帐搭成凉棚
– 价格:人民币1700元
4. 测评人信息
– 姓名/磨房ID:老余
– 年龄:4X
– 性别:男
– 身高、体重:170M/75KG
– 户外经历:
5.开箱流程
全部打包后外形。
外形尺寸长50cm,宽20cm,基本上跟一般的普通2人帐大小差不多。
拆包后,自左向右,分别是外包装袋、外帐、内帐、帐篷杆、地钉等。
帐篷杆袋内,一根工字型主杆,一根横梁短杆,一根大厅支撑杆。
地钉袋打开后,内有18根地钉、6根风绳,还有一小块备用的修补贴布。
无产品合格证、售后服务卡等。
6. 观感评述
根据厂家对于此款帐篷的描述,大约可以知道此帐篷是三季轻量级帐篷,比较吸引人的是其宽大的外厅,以及全纱网的内帐,此外,2.2KG的重量,对于这样一个面积巨大的帐篷,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
(1)外观
此款帐篷拿到手以后,撑起来的第一感觉是外形巨大。浅色调的外帐颜色给予人一种从容和平静的感觉,尽管不是深色系的颜色,但湖绿色并没有给人一种扎眼的视觉冲击。
(2)自重
此款帐篷(带大门厅、地钉、包装等全部附件,不含地布)厂家的标称重量是2280克。经过实测,全重2200g,考虑到家用弹簧称的偏差,这个重量规格完全符合厂家的标称范围。考虑到本次测评的帐篷是采用的大门厅款式,这个重量应该算是比较轻量化的了。不知道在改配成小门厅以及加上配套地布后的全重量有多少。【来自官方的解释:配合小厅就是一个典型的HUB结构双人双层三季帐,总重量能降到1700克(含包装地丁)】
(3)帐篷结构及材料
此款帐篷采用的是传统的双层帐结构,但是在帐体的结构上,与常见的帐篷有所不同,没有采用十字交叉的蒙古包结构。主帐杆采用了工字型结构,帐杆采用的是挂钩模式,内帐可用挂钩快速挂到帐杆上,不需要把杆穿过内帐或者外帐。
工字型的帐篷主杆的四个脚,在插入内帐四角的金属环以后,可以轻易地支撑起来,内帐直接用挂钩挂到帐杆上,主帐杆上再横穿过一根短的帐杆后,整个内帐就可以快速地搭建起来,这种结构对于帐篷的搭建来说,是比较方便的。单人可以不借助他人,在几分钟内搭建好内帐。
内帐有一个设计比较奇怪,内帐一头大,一头小,一头高,一头低,与之相对应的工字型帐杆也是一边长、一边短。这样就严格限定了睡眠只能是一个朝向,这样的设计估计是为了减轻一些重量,但是这样的设计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也就是说,如果当营地条件比较恶劣的时候,帐篷只能就地搭建,这个时候,固定的朝向未必能适应地形,也许头部的方向恰好地面不平,或者有其他不如意地方,这个时候想换个方向睡觉,就很不理想了(后来的实地使用已经证明了这个设计上的不足)。
内帐的上部是全纱网面料,在挂到帐杆上以后,等于是一顶蚊帐,在闷热无雨的夏季,可以独立使用。
整体帐篷可以分为2大板块,也就是所谓的一室一厅,其中房(主帐)与厅(放置背包等物品以及可以在里面做饭的门厅)采用了一根长拉链组合在一起,需要的时候,可以把二者分离开来,在无雨而稍带闷热的季节,甚至可以把门厅整个拆掉,只用半边帐。如果选购了小门厅,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大小门厅对换一下。
不过这个大门厅的设计有一个天然的制约,就是必须使用风绳才能把门厅撑起来。当门厅的帐篷横杆穿过门厅内侧的护套,二头固定在外帐门厅底部的横向织带的两头以后,如果不能用风绳把门厅拉起来,整个门厅就无法支撑起来,软趴趴地搭拉在地面上。
帐篷的短横梁杆,穿过外帐里面的2个织带套以后,就把整个内外帐连接在一起。外帐的2个部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上图里的拉链实施组合或分离。
外帐加盖到内帐上面以后,必须将内帐四角的织带上四个扣件与外帐织带上的四个扣件扣合在一起,组成四对完整的龙虾扣。龙虾扣在扣上以后,可以通过织带收放,保持外帐表面的紧绷度。
帐篷的门厅非常大,里面可以放置很多物品,在刮风下雨的时候,甚至可以在门厅里面做饭,紧急情况下,门厅里还可以容纳2个人睡觉。
帐篷设计成双向出入,内帐本身为双开门结构,其中一侧是通过门厅出入,而另一侧的出口,可以打开外帐后直接出入。此侧的外帐如果用地钉拉紧以后,外帐与内帐之间还有一些空间,可以放下2双鞋子等小件物品。
相对于大门厅的巨大面积,内帐的空间就显得有些局促了,2个睡袋平铺以后,内帐里面基本就没有多少空余的地方,帐篷的高度相对于这个整体拥有巨大容积的帐篷来说,也有些偏低了,内帐最高处也才勉强1米,下图中有具体的尺寸。
帐篷的整体结构对于风绳和地钉有天然的依赖性,如果扎营的地方空间过于局促或者地面的地质情况无法打入地钉,则整个帐篷就会变得软趴趴,特别是大门厅,必须想办法用风绳拉起来,否则门厅根本无法使用。厂家实际上提供了18个地钉和6条风绳,初步观察,门厅的2根风绳为必须使用,另外还有2个地方(下图中用红点标出来的地方),也必须使用地钉固定(或者压石头等),否则帐篷的外帐就耷拉在内帐上,会影响内外帐之间的空气流通。(这个设计上的局限性在今后的多次实地使用中得到了验证)
帐篷的二侧,分别各有一个透气的窗口,采用了软支撑加魔术帖的方式透气。
这2个侧面,分别各有2个风绳的挂点,如果希望能让帐篷有更好的饱满感,或者在大风环境下保持帐篷的稳定性,需要拉起四向受力的四条风绳。风绳的挂点上有反光片,在夜间受到光照的情况下,可以反光显示风绳的存在,避免人在行走的时候被风绳绊住。
帐篷内帐上部采用的是经编纱网,帐底采用了40D方格抗撕裂涂硅尼龙,厂家标称防水5000mm ,帐底到纱网的高度平均为25cm。内帐实际重量600余克。
帐篷的外帐采用了30D菱形格抗撕裂涂硅尼龙,厂家标称防水3000mm 。外帐实际重量800余克。外帐的车线部分,在帐内侧采用了粘胶进行防水处理。
帐杆一共三根,采用了直径9mm超轻航空铝合金杆(7001 T7) ,分别为一根工字型主杆,一根稍短的内帐横杆,一根门厅的支撑杆。帐杆的实际重量为550余克(包括帐杆包装袋)。
超轻铝合金地丁厂家标称为16个,实际收到了18个。地钉看起来很不错,重量也比较轻。地钉+风绳的重量为200余克。
帐篷上的扣件,厂家标称采用了多耐福的扣件,经过观察,扣件上有UTX多耐福的标记。至于拉链,厂家标称采用了YKK拉链,实际观察,黑色的主拉链上有YKK的标记,白色的拉链上并无任何厂家标志。
值得一提的是风绳扣的设计,这个风绳扣,可以快速便捷地把风绳头收紧与松开。配套的反光风绳也不错,尽管看起来很细,但是强度还是足够(在某次活动中得到验证)。
上述都是依靠对帐篷的初步观测和室内搭建得出的一些观感,具体的防水性、抗风能力、透气性、保温性、结露程度等,都有待于实地使用方能得出结论。
7.实地体验和测评
此款帐篷按照厂家的设计属于三季帐篷,所以最佳的使用时间是春、夏、秋三季。帐篷的使用实际效果,与实地环境等要素的关联度相当地高,如:季节、经纬度、海拔、温度、湿度、风速、区域小环境、活动的性质等等,偏离了具体的环境,帐篷的评测结论会有很大差异。由于厂家发货的时间有些延期,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基本上本次帐篷的测试环境已经属于华北冬季山地环境。
第一次实地体验:(2009年11月21日)
– 测评地点
河南、熊耳山主峰全宝山、岔上村。
– 地点描述(地形、地貌、海拔等)
全宝山为熊耳山系主峰,本次测试的营地在山脚的岔上村,海拔1040米左右。村子坐落在山间河谷中,小溪为半结冰状态。由于村庄空间狭小,帐篷最终扎在了一个未竣工的建筑工地旁边的空地上,帐篷距离墙壁50公分左右。
– 地面状况
地面坚硬,为砂土和碎石混杂土壤,地表及上层土壤夜间上冻。帐篷直接搭建在地面上,未铺设干草等辅助保温手段。
– 天气状况
晴;无风;地表有积雪
帐外气温:-0.2度,帐内温度:6.7度(21:30);
帐外气温:0.6度,帐内温度:0.6度(06:40);
湿度、露点:未知
– 配套的测试工具
GPS:GARMIN 60CSX
登山表:HIGHGEAR(可测温度、气压、海拔)
– 睡眠系统
睡袋:CAMP ARCTIC 1100
防潮垫:Big Agnes 双轨充气防潮垫
– 共同使用帐篷人数
单人
– 装备的实际表现
防水性:
由于现场无降水,该项目未实测。
保温性:
夜间睡觉前经过测试,帐篷内外的温差有将近7度,但不能排除当时在帐篷内烧水做饭而导致温度上升的因素。
早间起床,帐篷内外几乎无太大温差。
在使用配套的睡眠系统(睡袋CAMP ARCTIC 1100、防潮垫Big Agnes 双轨充气防潮垫)的情况下,睡袋里面很暖和。
透气性:
帐篷如果地钉和风绳等都使用得当的话,帐篷的饱满程度就比较良好,同样,帐篷的透气性能会表现良好,帐内空气流通相当不错。
帐篷的外帐搭建完毕后,有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细节,那就是外帐的边缘,离地面有25公分的距离,也就是是说,外帐并不是完全地把内帐覆盖起来的。这个小设计,经过实地使用验证,发现对于内外帐之间的空气对流很有好处,不过在有降水的情况,这个设计有可能会导致雨水溅入内帐,这个疑问还有待实践证明。
饱满程度:
该款帐篷,对于风绳和地钉有着异乎寻常的依赖性,换一句话说,也就是帐篷比较挑营地。一旦营地的扎帐的空间不够大,大门厅的风绳不能拉起来,或者地面不适宜打地钉,那么帐篷整个就会变得软趴趴的。
饱满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帐篷门厅的使用和帐篷的透气性。
如果风绳和地钉使用得当,则帐篷的饱满程度就非常良好。
搭建方便性:
该款帐篷可以单人完成搭建。整个帐篷的搭建,在经过1-2次的熟悉以后,基本可在5分钟内完成。
搭建帐篷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依然是风绳和地钉,在系风绳存在困难和地面无法扎入地钉,或者无法用树木、石块等替代系风绳和扎地钉的情况下,帐篷搭建起来以后,整体有一种松垮垮的无力感。
空间感:
在使用上大门厅以后,帐篷的外观非常庞大,占地面积将近7平米。但实际上身处内帐之中,并不感觉到十分的宽敞,有时甚至会有点局促的幽闭感。
帐内舒适情况:
内帐的帐顶有一个小环子,可以用来挂一些小物品或营灯;头部的两侧,设计有二个边兜,用以放置一些类似眼镜、头灯之类的小物品。
帐篷总体来说,坐卧起身等还是有一定的不方便。
抗风能力:
由于现场无风,该项目未实测。
凝露或凝霜现象:
经过一夜的睡觉,内帐纱网上无大面积水迹;
外帐的内层,基本无凝霜和凝露现象;
内帐的帐底边侧及睡袋的脚部,有少量水迹。
大门厅的使用情况:
该款帐篷的最大亮点是庞大的大门厅,这个大门厅搭建起来以后,甚至会给人喧宾夺主的感觉,大门厅给人感觉空间很宽敞,而内帐的空间则感觉有些局促。
门厅容积很大,在放下2个人的全部装备后,还能进行炊事等操作。本次携带了80升的背包,全部装备安放的空间绰绰有余。不过因为是一人独居,背包最后放进了内帐中。
在有雨雪的天气情况下,还可以在门厅里做饭,但门厅的高度有限,在里面操作炊事必须席地或蹲踞。
紧急情况下,大门厅里还可以容纳2人放置睡袋。
另一侧的小门厅,在打下地钉以后,内外帐之间的空间可放置2双登山鞋等物品。
其他情况:
内外帐的拉链,总体使用比较方便,拉链的咬合比较贴切,拉链的拉起和松开也比较顺畅。
外帐的二个门帘,可以用小扣件卷起来,方便出入。
在地面上冻的情况下,地钉扎入土壤很艰难,在采用石块敲击后,地钉存在不同程度的磨损,证明地钉轻巧有余,坚固不足。
内外帐连接的卡扣(龙虾扣)咬合贴切,卡扣在低温下没有出现发脆的现象。
第二次实地体验:(2009年12月19日)
– 测评地点
河南、伏牛山系、鲁山迷沟。
– 地点描述(地形、地貌、海拔等)
伏牛山系的支脉摩天岭,沟豁纵横,山沟交叉分支极多,人在其中容易迷路,故称“迷沟”。本次营地在两山之间半山腰的一个干涸溪谷中一片废弃的梯田(台地?)上,海拔1020米左右。
– 地面状况
营地为早年山民人工垒起的小块台地,地面大石块与土壤混杂,已废弃多年。
地面坚硬,地表及上层土壤冻结。帐篷直接搭建在地面上,内帐底部铺设了少量的落叶辅助保温。
– 天气状况
晴;地表有积雪
帐外气温:-3度,帐内温度:1.1度(16:30);
帐外气温:-5.4度,帐内温度:-2.4度(07:30);
风速:0.0 m/s(无风)
湿度:51%
风寒度:-2.2度
露点:-2.2度
– 配套的测试工具
GPS:GARMIN 60CSX
登山表:HIGHGEAR(可测温度、气压、海拔)
XEOS温湿度仪(可测温度、湿度、气压、海拔等)
AZ8910五合一风速仪(可测风速、温度、湿度、气压、海拔、风寒度、露点、热指数等)
– 睡眠系统
睡袋:CAMP ARCTIC 1100
防潮垫:Big Agnes 双轨充气防潮垫
内帐的帐底铺设了一张地布。内帐里面,防潮垫的上面,垫了一件尼龙雨衣。
睡眠衣物:短裤、长袖快干T恤
– 共同使用帐篷人数
双人。另一人身高170CM、体重60KG,采用泡沫蛋巢防潮垫和思凯乐羽绒睡袋(型号未知)
– 装备的实际表现
防水性:
由于现场无降水,该项目未实测。
保温性:
夜间睡觉前经过测试,帐篷内外的温差将近4度,未在帐篷内烧水做饭。
早间起床,帐篷内外温差为3度。
在使用配套的睡眠系统(睡袋CAMP ARCTIC 1100、防潮垫Big Agnes 双轨充气防潮垫)的情况下,睡袋里面比较暖和。同帐篷者表示帐篷保温性感觉亦尚可。
透气性:
帐篷如果地钉和风绳等都使用得当的话,帐篷的饱满程度就比较良好,同样,帐篷的透气性能会表现良好,帐内空气流通相当不错。
饱满程度:
由于营地条件非常差,在经过很长时间清理后,勉强整理出一个能扎下帐篷的空间,但风绳却无法固定在地面,幸亏营地边上植被茂密,在延长风绳后,将风绳系在树干上,才把大门厅给撑了起来。
帐篷一侧为落差约5米的干涸溪谷,另一侧紧靠崖壁,其他二侧分别为梯田的上下层。所以除了必要的大门厅风绳,其余的地钉和风绳均未能使用。但因为营地较为分散,帐篷独处一处,可以用石块压住帐篷的边角,未使用风绳和地钉对帐篷的饱满程度影响不大。
搭建方便性:
同第一次实地评测。
空间感:
在使用上大门厅以后,帐篷的外观非常庞大,但实际上身处内帐之中,并不感觉到十分的宽敞,有时甚至会有点局促的幽闭感。在居住了2个人以后,内帐的空间更是感觉狭窄,腾挪不便。
帐内舒适情况:
同第一次实地评测。
抗风能力:
由于现场无风,该项目未实测。
凝露或凝霜现象:
经过一夜的睡觉,内帐纱网上无大面积水迹;
外帐的内层,出现大面积的凝霜现象;
内帐的帐底边侧及睡袋的脚部,也有少量凝霜。
大门厅的使用情况:
门厅仅仅依靠2根风绳固定,显得有些变形。门厅里容纳了二个人的2日登山的全部装备,80升和65升背包各一,而且东西都是散落着任意放置,全部装备放下后,空间还绰绰有余。
其他情况:
同第一次实地评测。
第三次实地体验:(2010年1月2日)
– 测评地点
河南、王屋山系、鳌背山、桃花寨。
– 地点描述(地形、地貌、海拔等)
王屋山系的次峰鳌背山,为南太行山系的一部分,山体破碎断裂,悬崖峭壁耸立,山体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多层的台地结构。本次营地在主峰之下的二层台地上,一处天然悬崖的下方,海拔1850米左右,朝阳方位。
– 地面状况
营地为坚硬的岩石地面,上方有突出的屋檐状崖壁,长度50米,总体宽度5米,下方为落差几百米的悬崖。帐篷直接搭建在岩石上,岩石表面很平坦,内帐底部铺设了不少松果瓣和干草辅助保温。
– 天气状况
晴;地表有积雪;岩壁上多处冰挂;营地无风,山顶及山脊有4级以上的阵风。
帐外气温:-0.8度,帐内温度:2.6度(22:50);
帐外气温:3.7度,帐内温度:5度(07:40);
气压:811.1毫巴
营地最大风速:0.1 m/s(无风)
湿度:36.7%(晚间睡前帐外)53.8%(晨起帐内)
风寒度:-1.4度
露点:-14.9度
– 配套的测试工具
GPS:GARMIN 60CSX
登山表:HIGHGEAR(可测温度、气压、海拔)
XEOS温湿度仪(可测温度、湿度、气压、海拔等)
AZ8910五合一风速仪(可测风速、温度、湿度、气压、海拔、风寒度、露点、热指数等)
– 睡眠系统
睡袋:CAMP ARCTIC 1100
防潮垫:Big Agnes 双轨充气防潮垫
内帐的帐底铺设了一张地布。
睡眠衣物:短裤、长袖快干T恤
– 共同使用帐篷人数
双人。另一人身高170CM、体重60KG,采用泡沫蛋巢防潮垫和思凯乐羽绒睡袋(型号未知)
– 装备的实际表现
防水性:
由于现场无降水,该项目未实测。
保温性:
夜间睡觉前经过测试,帐篷内外的温差将近4度,未在帐篷内烧水做饭。
早间起床,帐篷内外温差为不到2度。
在使用配套的睡眠系统(睡袋CAMP ARCTIC 1100、防潮垫Big Agnes 双轨充气防潮垫)的情况下,睡袋里面比较暖和。同帐篷者表示帐篷保温性感觉亦尚可。
透气性:
同第一、二次实地评测。
饱满程度:
由于营地为岩石地面,根本无法扎下地钉,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了石块固定的方法,把大门厅的风绳给固定了下来,其他多处也采用石块固定。在部分使用风绳和地钉的情况下,帐篷的饱满程度尚可。
搭建方便性:
同第一、二次实地评测。
空间感:
同第二次实地评测。
帐内舒适情况:
同第二次实地评测。
抗风能力:
由于现场无风,该项目未实测。
凝露或凝霜现象:
经过一夜的睡觉,内帐纱网上无大面积水迹;
外帐的内层,未见凝霜或凝露现象;
内帐的帐底边侧及睡袋的脚部,有少量凝露。
大门厅的使用情况:
同第二次实地评测。
其他情况:
同第二次实地评测。
8. 总结
该款帐篷确属轻量化双人帐篷,即使在配套使用大门厅的情况下,重量也较普通的双人帐要轻一些。宽大的门厅是一个最吸引人的亮点,适合放置各类物资。
至于保温性和透气性,经过室内的测试以及三次不同环境的实地体验,表明性能已经超过了三季帐的范畴,在无大风降雪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胜任冬季寒冷环境。
本款帐篷对于营地的条件要求(主要是在配套大门厅的情况下,风绳和地钉使用不便)比较苛刻,如果在无法预知营地的前提下,或者预知营地条件比较差,个人感觉并不适宜使用,更适合的使用场合应该是相对比较轻松,且营地条件良好的户外活动。最优秀的扎营地点是平缓宽阔的草甸、砂土类型的软土地等地面,或者在改用沙滩地钉以后,海滩也是一个不错的营地选择。
帐篷的防水性能和抗风性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地验证。
总体评价(大门厅结构):
这是一款相当优秀的腐败级别帐篷。
四个字:轻而不便。
放一张来自官方的小门厅双人帐图片
占位先。。。。。
板凳
空间够大,够实在。
文字超长~~~
帐蓬够大~~~
下回一人带帐,全队轻松了~~~呵
我得慢慢看。文字很多。先顶
相当口水的一款
终于看到图了
精装修一房一厅帐篷,对营地要求很高,房小厅大,实用性不高。
好帐篷
后浪来吸收一下营养,前浪别介意,嘻嘻.
单人帐好像差别都不大
写得不错。学习一下
后浪来吸收一下营养,前浪别介意,嘻嘻.
后浪推前浪?你想干什么?
不知这种帐杆搭建方式,起风后是否会左右摇摆~
后浪推前浪?你想干什么?
飘婶思想比较坏啊……
这个厅有点大…但感觉不太实用..相对比..反而睡的地方小了..呵呵..
好洋气的帐篷,好个一个厅哦,我又学习了
很合适腐败!~~
厅大,呵呵
可以里面睡两个,厅睡两个!
整个帐篷口水的……
就是硬的地面搭建麻烦
这个测评很全面!很仔细!
NND,我看见好的东西都流口水
不错
帐篷够帅,测评够详细滴,顶~
看中了楼主的CAMP ARCTIC1100和比格尼斯防潮垫,口水潺潺啊。。。。
我又来看一次,就是贵了,啥子都好,还有就是再轻就更好了
本文转载自 磨房 作者: 老余
- GLAREE山瑞M50 3AA黑色版初评
- 发布于 01月07日
- 铲铲煎蛋蛋初体验,模拟野外觅食
- 发布于 06月27日
- 安全且强壮的户外口袋折刀——SRM 1006
- 发布于 04月20日
- 单导速干多次使用防护口罩
- 发布于 04月24日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