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Agnes TSH1 温室单人帐 测评报告

 GearKr  评论已关闭  9972

Big Agnes 温室单人帐 测评报告

测评装备:Big Agnes  温室单人帐

产品描述:
产品型号:TSH1
温室系列是一款坚固超轻、3季节野营帐。

设计特点:

• 可自由固定的3季超轻单人野营帐;
• 配有带有浮动连接器、防锈shoktips®的7100超轻铝质蓬杆;
• 单联结点/蓬杆设计使得安装更加容易;
• 蓬体上的塑胶卡联结蓬杆更加简便;
• 帐篷外罩为40D耐用硅胶处理的抗撕尼龙材质外加1200mm防水聚氨酯涂层;
• 蓬底布为70D耐用尼龙材质外加1500mm防水聚氨酯涂层;
• 蓬体为40D耐用抗撕网状尼龙材质,具有出色的空气流通能力;
• D型门设计;
• 抗暴风门廊拉链;
• 门廊配有窗户;
• 2个网状地板兜;
• 包含V-peg蓬桩;
• 不包含蓬底布;
• 所有接缝均经过压模防水处理;

产品包括:帐篷、帐篷外罩、蓬杆、帐篷袋、蓬桩。

【注】
• 产品重量是指:蓬杆、外罩和蓬体的总重量;
• 包装重量是指:蓬杆、外罩、蓬体、蓬桩、绳索、帐篷袋、说明书和包装的总重量;
• 外罩重量是指:蓬杆、外罩以及可选的蓬底布的总重量。

价格:
零售价:1870 元
测评和体验价:467 元

测评人自我介绍:
沫鱼,男,79年生。
户外经历:2004年秋开始带队,重装走过5日线两次,轻装走过10天以上线2次,3日、2日线不计其数,去过秦岭太白、浙江三笋坑牛头山、荔波茂兰原始森林、广西黑水河、云南高黎贡山、槟榔江等。

设计评述及使用感受:
刚拿到时,在手上感觉非常明显地轻,就像拎了个小睡袋的感觉。亲自拿秤一称,和标称基本一致,看来厂家的标称并不夸张,比较客观。
拆解后,外帐的布料呈半透明装,看起来很薄,心想着应该还比较透气吧,摸起来轻薄发飘的感觉,但很韧,而且像途了蜡一样的滑溜——正如官方介绍的,经过了硅胶处理。
地钉是目前流行的直角三角形的角铝,即所谓的V-peg蓬桩。与传统的地钉相比,强度大,抗折抗踩,可以用石头砸而不用担心砸弯,收起来占体积小。
帐杆是铝合金,主体和接口的用料,颜色不同,如果不是镀层着色的关系的话,就可能意味着用料不同,可能考虑到了不同部位需要不同的性能。杆直径是比很多帐篷都要粗但薄,主体部分外径10mm,接口部分外径8mm,保证了不减少强度的情况下减轻自重。并且明显可见防锈镀层,感觉做工精致。浮动连接器应该是在杆断、裂时连接吧。单单原装的捆扎用的橡皮筋,都是非常粗大的,市面少罕见的那种,体现了厂家用料的不惜工本。图中显示了帐杆在搭起来的时候的状态。
全纱网的内帐,空气充分流通,在南方地区,适用的季候很长。夏季野外露睡当蚊帐用,哈哈。见图:

接缝处厚厚的防水压膜一如厂方宣传的那样。
拉链手柄是牢固的化纤布绳,而非有些帐篷常用的塑料手柄,没有夜光设计,也没有防盗扣。这种简化设计我认为可能主要为了节省帐篷打包后的重量和体积。这不是大问题。

门廊没有窗户,但利用D型门双拉链(内外帐皆如此)的设计,可以人为留个缝当窗户。

第一次使用是在浙江天台县苍山附近的上庵村,中山地貌,山谷废梯田中。海拔600米上下,气温25℃左右,晴天,估计有6级左右的阵风。
自己一个人可以搭起来,一个人摆平帐杆的三只“脚”,还是可以做到的。帐篷显得很“贴地”、小巧,纵向风阻截面很小。见图:
正面:
背面:
打好地钉后,在风中很稳定,即使当时风向多变,不乏横风。
虽然外形小巧
(图中本人身高169cm),但内部空间依然觉得足够大。
从挑高看,坐着伸直腰也不成问题。见图

从宽度上看,虽是单人帐,但两个瘦小体型人并排睡也没问题。从外往里看的效果:
带内帐门:
近:
远:
里面看的效果:

外帐透光性好,白天采光好。
D形门的设计,尽可能利用可用的内帐截面,尽可能大,使使用者进出便利。见图
内帐上的网兜设计在门的上方,一个。见图:
而不是如宣传资料所说的两个地板兜。
外帐靠三个滑扣与内帐连接,其余部位都要靠地钉固定。而没有那种其他很多帐篷有的绑绳。不靠绑绳,居然搭好后,外帐和内帐的接缝依然对的很齐,各处松紧一致,没有歪歪扭扭的感觉。内部效果见图:

内外帐对称整齐为良好的抗风性能奠定了基础。
如果外帐不打地钉,内外帐在下部近地面处是粘连的,这样会影响透气性,导致很闷。第二天一早,会看到外帐内面露水严重。如果打了地钉,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帐内会很凉爽。本人第一次使用是在苍山下的废梯田中,可以用地钉,而第二次是在奉化县左溪边的水泥公路上,没法用地钉,闷,还出现了严重的内露,露挂满了外帐里侧。当然,露没有进入内帐。该帐篷对地钉的依赖是严重的。包括抗风压的性能、外帐D型开门的优越性等,无不依赖完整的地钉系统(8枚地钉)。于是我担心,在马路上、石滩上、沙滩上、冰岩地形、或起伏不定坡度大的林地中等,无法打地钉时,这个帐篷将会很麻烦。这是该帐篷设计上最大的缺点。
该帐篷外帐离地面有一定高度,而且不可能拉到贴地的程度,风可以灌进去。如果睡在灰大或沙多的地上,灰沙也会灌进去,而内帐纱网是不防灰沙的。如果风突然间加大,也有可能把外帐掀起。

总结:
轻便、舒适、美观、稳固。用料考究。最适合在田野、草地、平整的林地使用。可勉强充当双人帐使用。

在大雨中的表现:
地点:奉化西晦溪注入亭下湖的会流口边上的草坪
时间:7月26日凌晨大概4点左右,至9点左右,雨时大时小。大的时候雨点非常密集,感觉在我们宁波这边,除了台风雨之外,这样的雨量算大雨了。
因为雨下得突然,且原以为很快会停,所以外帐只是随便搭垂在内帐外侧,没有扣、没有拉直、更没有打地钉,导致内外帐多数部位都是充分贴合,但我能确定外帐完全挡住了外界的雨水,基本没发现明显内渗。所以外帐的防雨是OK的。内帐侧面的低处非纱网部分,很多也暴露在了雨水中,但同样没有发现明显内渗。内帐的防雨也是OK的。
帐篷搭的位置选得比较好,排水通畅无积水,但铺的塑料布上是有少量积水的,透过半透明的帐底能清楚地看到大量水流到了帐底和塑料布之间的夹缝中,即使如此,整个帐底依然保持无渗水。所以帐底防水也是OK的,当然也许还应该测试一下更大的水压下的表现,但我觉得至少以如此轻薄的材料制作的帐底能够达到这种效果,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唯一进水的是内帐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整块没有外帐的遮盖而完全暴露在风雨中,并且里面被我塞了东西,导致这个位置的布料与地面的角度比较小(即相对比较兜水的角度),水可能从布料间拼缝和线孔中进入,但是进水也不多,一共都不会超过1毫升。
透过半透明的外帐看外侧的水流,发现滞留水不浸润——成珠状,水珠大了以后就自动滑落。而且考虑到这个帐篷的三角形脊,肯定比多数帐篷的弧形脊更难滞留雨水;若是下雪,也难滞留积雪;若突下冰雹,受冲击的截面也相对更小。但是雨停后,收帐抖动,水珠还没有达到完全抖落的程度,也许是我要求太高了,是不是只有传说中的三防的纳米布料才能达到那种效果?
但总的来说,各方面表现是明显比普通帐篷好一档次的。

本文转载自 磨房 作者: 沫鱼

标签:

分享至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