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下司猎犬
“下司犬”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的原生犬。首先我们来了解贵州省黔东南苗族的历史文化。贵州在古代的地域 名称,春秋时期已有“皆南夷国号”(《管子·小匡》注)的古捍河国;秦置黔中郡;汉置祥柯郡;三国时蜀汉也对贵州加以经营,诸葛亮则“南抚夷越”、“七擒孟获”;隋唐起对贵州实施“羁縻政策”(隋唐宋时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由中央任命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官职并世袭,受都护府、边州都督或节镇辖制,并享有“附则受而不逆,叛则弃而不追”待遇),元代初对贵州推行“土司制度”(元明清时在西北、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按等级分为宣慰、宣抚、安抚等武职及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文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一种“以土官治土民”的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实力人物的笼络,以求更加稳定局势,客观上也促进了生产发展;明成祖始设贵州布政使司(贵州省),从政治上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上也进一步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贵州苗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清雍正全面实施“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及用武力“开辟苗疆:后,消除了土司的割据局面,将原属“化外生苗”强行纳入封建一统政治的统治,实现了封建国家在苗族地区政令的统一,客观上也促进了贵州苗族与其他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及发展。
苗族,是一个苦难深重而顽强不屈的伟大民族,在古代曾经历大规模的迁徒,从迁徒中可见苗族具有崇尚自由、勤奋追求美好生活的道德信念和刚直不屈、忍辱负重的道德精神。在苗族发展史上,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徒是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迁徒的原因,主要是战争和其他政治原因,其次为经济原因。迁徒的方向,主要是由东向西,其次是由北向南,而小范围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最早的迁徒,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被黄帝打败后而南渡黄河,聚居于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北方仅留下“蚩尤家”、“虽尤戏”等遗迹和遗风。如《太平御览》引《皇览·家墓》则载:“蚩尤家在东郡寿张县(今山东西部蓟可北部)阔乡城中,高七尺,民常十月把之。”《述异记》卷上又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鬃如剑朝,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指今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有乐名贵尤戏。”在“三苗”时期,由于不断遭到尧、舜、禹的进攻,又一次被迫大迁徒,一部分长途跋涉去西北,即如《庄子·在有》所载的“投三苗于三危”。这部分西迁的苗民又陆续南下迁徒,到了今川、滇、黔边区。“三苗”的另一部分,经过“放欢兜于祟山”之后,进入了都阳、洞庭两湖以南的今江西、湖南崇山峻岭之中,并称之为“南蛮”。据《战国策》、《史记》等文献记载,苗族光民曾活跃在江淮、荆州或“左彭盏(鄙阳)之波,右洞庭之水”等地区。稍后,集中居住到洞庭湖湖滨及沉水流域,其中则包括贵州东北部的铜仁、松桃等,以及黔东南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这些地区发现的古遗存中(如松桃县长兴的“虎渡口遗址”则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有磨光的石斧及沙陶片等;在考古学范围内,炎帝、黄帝时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可以见到具有中原龙山文化风格的陶器器形和文饰,这说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苗、汉两族先民即有了文化上的接触与交流。到春秋初期,楚国奴隶主吩冒进取黔中(今湘、鄂、川、黔交界地区),开辟林木丛生的淄地,黔中苗族从此亦为楚国所统治,以后苗族仍继续从江汉地区流入(《国语·郑语》:“楚吩冒于是乎启淄”;《左传》宣公十二年:“若敖、吩冒军路蓝缕,以启山林。”按:这当是楚平王时的活动)。在战国时期,楚国为向其西部的贵州和云南发展势力遣将军庄跃出沉水,“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入滇,为楚国开辟疆域。庄断统率的庞大军队中便有苗族先民,后来战局发生变化,秦军夺取了楚国西部的巴郡等地,路塞不通,庄跃部队无路返楚,其军队中就有一部分人留居贵州境内,并逐渐“变服,为其俗”,被贵州少数民族融合同化。在战祸中,苗族先民被迫扶老携幼迁徒,逃人人烟稀少的贵州山区及武陵山区等地。战国末年,秦楚两雄战争连年,如秦昭王时,令“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后汉书》卷十一)。汉代,贵州苗族主要聚居在舞水等地。三国时一部分苗族自陕甘一带,南下进入川南、滇东及黔西北。两晋、南北朝时,武陵郡有一部分苗族先民趁皇权统治衰落之机,沿汉江北上,迁到了湖北、河南和陕西等地与北方各民族杂处。唐宋时期,又有一部分苗族先民迁到广西,并沿都柳江进入贵州东南部等地;同时,他们还沿乌江迁徒到贵州北部和四川南部一带。宋元时期,尚有苗族先民由长江北岸西上,再南折迁到四川、云南和贵州三省的毗连地区。明清时期,又有为数不多的苗族先民由贵州腹地西迁到云南东南部及贵州西部,继而又有一部分散人云南西部。正如许多地方志所载:“苗人–即古之‘三苗’,自琢鹿战后,逐次向南辟居,以滇黔为最多”(贵州《郎谈县访稿》卷二,按:郎按县即今六枝特区);“苗谓是荆扬旧族”(四川《洪县志》卷十一);“苗人,其光自湘窜黔,由黔人滇,其来久有”(云南《马关县志》卷二)。这些记载也反映了苗族先民迁来贵州的大致方向和路线。苗族先民的迁徒是十分频繁而无比艰难的,苗族的大量传说和古歌也明确反映了他们祖先的大迁徒,也说明苗族先民大迁徒的艰难并深深地烙印在广大苗族同胞的心里。例如,今黔东南等地的苗胞都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东方跋山涉水沿着河流而来当地的。宏伟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的《跋山涉水歌》、《盘古开天辟地歌》、《发尤与苗族迁徒歌》等都有充分反映。如《跋山涉水歌》记述的是苗族先民按“五支奶”、“六支奶”,即各氏族和宗支组织,在他们共同的始祖“雄公”率领下迁来并立寨立社,开田拓土的。他们唱到:“日月向西走,山河往东行。我们的祖先啊,顺着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来到西方”;“西方万重山,山峰顶着天,好地方就在山那边,好生活就在山那边”;“找个好地方,大家心欢喜,个个笑着问:‘我们住哪里’?雄公心里乐,笑着把话说:一支住‘方先,,一支住‘方尼’,一支住‘者雄’,一支住‘希陇’,一支住‘春整’,分开过生活,分支分好了,大家乐呵呵!”(“方先”、“方尼”等均为苗族语音译,指地名,如“方先”则为今贵州省榕江县)这些古歌反映出苗族祖先先是渡过“河水黄央央”、“河水白生生”、“河水稻花香”的大江大河南下,然后“沿着稻花香河”西进,“经过万般苦,迁徒来西方,寻找好生活”的。在古歌中,充分表述了他们祖先南渡和再西进的艰难历程。黔西北、黔中、黔北等地的苗族古歌和传说,也同样表述了如上大致相同的迁徒历程,只是其具体地名、路线和情节有所差异而已。甚至还传说苗族妇女所穿的百榴裙上的三条平行花边,上条是代表黄河,中条是代表长江,下条表示西南山区,以此顺序来深深刻印与永远铭记祖先无比艰难的迁徒历程。
在(中国苗族通史)有有记载;苗族经过五次大迁徒,于二千多年前黔东南苗族支系由左庭湖,右彭磐,辟居地,长途跋涉,沅江,清水江,都柳江而上,定居于江岸,牛皮大箐(雷公山)一带。由上述不难明白,在那亡命天涯的年月,哪能顾得上狗?所以这一原生犬种是苗族同胞来贵州后发现的原生犬种,培养了今天的下司犬。而不是外来犬种。在这蛮荒之地,为了生存,苗族先民以狩猎为主,自然这一原生犬成为苗族同胞的一种狩猎工具,既得以猎物帮助温饱,又可看家护院。
走近凯里,走近凯里,凯里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牂牁(牂柯),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属且兰,隋、唐属宾化县,宋属合江州。明、清时期置清平堡、司、卫、县或凯里司、卫、县。民国三年改称炉山县,1958年复称凯里县,1983年设立凯里市。几百年来,生活在凯里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 凯里市原为炉山县。炉山县汉为故且兰地,元朝时麻峡(今麻江县)县地。明洪武初年置清平堡,二十年〔1389〕置清平长官司,三十年〔1397〕改为清平卫。明弘治七年五月〔1494〕置清平县,隶都匀府。清康熙七年(1668)并入麻哈〔今麻江〕州,十一年〔1672年〕复置清平县,四十一年〔1702年〕凯里安抚司并入清平县。民国二年〔1914〕清平县改为炉山县。
1949年11月炉山县获得解放,中共炉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时宣告成立。同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宣废除旧的乡、镇公所,建立新的乡、镇人民政府。1950年,废除保甲制度,建立村级人民政权。1951年1月27日,在中央慰问团的关怀下,凯里区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为贵州省第一个苗族自治区。1952年9月,炉山县苗族自治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确定凯里为州府所在地。1959年1月,炉山县、麻江县、雷山县、丹寨县合并为凯里县,1961年8月4日县相继分置,炉山县仍为凯里县,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凯里县,设为凯里市。1984年1月,凯里市成立。
走近下司镇,下司镇位于麻江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与州府凯里相距24公里。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民国二十年(1931年)始置下司镇,1958年改为下司公社,1984年复为镇。城区由清江、桃花两村组成,共有1100余户,3200多人,由苗、汉等民族杂居组成。下司为清水江上游的商阜重镇。在清朝时期,清政府为对进行苗疆的统治和固化,在黔东南清水江边建立的一个军事要塞,主要监视和防止苗族同胞对清政府构成威胁。在嘉庆13年(1808年)下司镇开辟集市,逐渐从原来军事重镇发展为经济重镇。到宣统二年(1910年)贵州商会在下司建立分会,有20多家商号成员入会,贵阳、安顺、云南、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商帮过境入市带来的繁荣商机,下司镇成为黔东南苗族地区主要的商品交流地,这一原生犬种自然也出现在交流之列而得名—“下司犬”。“下司犬”这一原生犬原为白龙犬。
由于这一犬种特有的性能和动物强烈的占有欲望表现。得到广大猎人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所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下司犬”自然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一条亮丽风景线。在商业经济的冲击下,部分人把黄狗黑狗都搭上这个名称。乎略了选种育种的繁殖,涂无了部分“下司犬”原有的本性。犬不在多而在精,要敢于淘汰,繁殖优良,灭绝劣根,让“下司犬”真正的成为既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的来源,又是广大猎友的很帮手。这样的路才会走宽走远,培养品像和猎性相结合的路是下司是下司犬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下司有很多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美国的传教仕来到中国贵州下司镇,带走一条“下司犬”,在一场战争中,情况非常急,“下司犬”搬来了救兵,使这支部队化险为夷,因此“下司犬”的独特性能也就吸引了世人,由此走出了外界。这个传说我无法考证,走出了外界,外界的含义是多远?如何界定?也许也就是个传说!但犬是通人性的,这一点被大家认同,优秀“下司犬”的特征和功能也被很多人关注。要说明的是,其实每个犬种都有它的优劣,不要盲目追崇,过份神化,没有任何一个犬种能个个拔翠。只有相对的个体优秀,没有绝对的群体能狩!每个人对要求不一样,所以选择也不样。好斗者–只求凶猛善斗,无所品像纯度;狩猎者–只求功夫一流,无所黑猫白猫。
优秀下司犬的选择
1头(要求宽、厚、满、大)
2 耳(要求小、厚、圆、灵)
有猫耳、马耳、塌耳. 其中猫耳为佳。
3 面槽(要求深、宽、通顶)
有“1”字型、 “水” 字型、“川” 字型、“1”字型为佳,
4 眼(要求瞳孔缩小、目光坚定,不论任何眼砂需要眼睛明亮、有神)
有三角眼、眯子眼、猴眼、铜铃眼。其中三角形小眼为佳。
5 鼻(要求空、顺、干、粗)
鼻孔鼻头宽大粗,粗鼻砂大瓦盖。粗鼻砂大瓦盖为好.
6 嘴
要求方正粗大、嘴粗鼻砂粗、嘴叉深、舌头小而薄、无下包天,包天为缺陷。
7 牙
牙粗尖并且微内勾,直立向上长为佳,锈水牙为缺陷。
8 脚(要求厚、圆、结实)
前脚直立与肩宽并且对称,后脚不能太直立需要适度弓弯。四脚干细分筋现骨,脚掌小圆,爪要紧收并且厚实。
9 躯干(要求:前胸宽阔厚实,肌肉强健有力,整体协调)
前宽后窄、收腹,腰短、虾子背,硬扎。
10 毛
毛有长毛、中长毛,中毛,无论什么毛,内层毛不能有过多绒毛,无绒毛者最佳。要求:稀,硬、粗、干、枯。像绵羊毛一样的为缺陷,银发白丝且竖长有油性(丝毛狗)为下品。
11 尾(无论任何尾型长离肛门越高越好,整条尾巴要求硬朗有力细小)
宝塔尾、金钱尾、镰刀尾、圈尾、偏尾、三轮尾、称杆尾,其中宝塔尾为佳。先天性断尾为缺陷。
12 肛门要求:大、圆、凸。越大越好。
- NiteCore奈特科尔P30测评体验
- 发布于 02月16日
- CARAVA 速干两节裤(男款)评测
- 发布于 09月04日
-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腕上精灵 — 电影中出镜的那些腕表【CASIO篇·上】
- 发布于 06月27日
- 解读MSM战术猴图案文化,穿出你的战术宣言!
- 发布于 05月26日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