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远山: 户外失温的危险和预防

 蓝天远山  评论已关闭  4048
蓝天远山: 户外失温的危险和预防 - 银河 - 银河@生存主义唱诗班

@蓝天远山:今年以来太白山,灵山、长城连续发生户外人员低温死亡事件,北京一个多月已经7人因低温死亡,普通户外人群冬季出行和遇险知识亟待普及。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一】人体是一个奇秒的平衡系统,人体核心体温一般为37度(腋下测量)左右,皮肤达不到37度,当核心体温降到35度以下时定义为失温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二】野外失温不只发生于寒冷或风雨的天气,即使在晴朗夏日也可以在溪水或湖水中失温。人裸体浸泡于水中休息时,产热与散失热可达成平衡的水温是摄氏33度(空气中则为28度)。实际上25度以下的水温就可以发生浸泡失温。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三】为什么说在山野环境中温度低不可怕,大风才可怕呢?这要从人体的热量散失方式说起,人体热量散失有四种重要方式,1、热辐射 2 、热对流 3、热传导、4、热蒸发(汗液),而人体热量获得也有四种方式:1、正常能量代谢 2、发抖,3、激素(肾上腺素)4、外来因素(暖水袋)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四】人体平时会产生热量维持与环境温度的一个平衡,人体表面有一个微环境巧妙维持这个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气温很低也不觉得太冷的原因 ,而一旦有大风,就会迅速破坏这个微平衡,使身体产生的热量来不及补充被散失的热量,这是如果气温极低,就会很快造成冻伤。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五】空气虽是不良热导体,但即使无风状态,冷空气在温暖的体表附近也产生微弱对流,对流加速了热交换。风是加强的对流。每小时32公里的风速使得零上4度的气温感觉就像无风时的零下7度。这是风寒效应风还加速体表的蒸发一克水分从皮肤蒸发带走约0.58卡,潮湿体表更加强风寒效应。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六】在大风低温下所有裸露的皮肤几十秒就会造成不可逆的冻伤坏死。浸泡冷水尤其流动的冷水时,身体丧失热量之快速比风寒效应更可怕。使一毫升空气上升一度只需万分之2.9卡的热量;相较之下,使一毫升的水上升摄氏一度需要一卡。另外,热传导系数方面,水是空气的25倍。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七】高山恶劣环境下,任何皮肤的裸露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曾经有一个朋友手套不慎掉了一支,虽然采取了措施但还是造成了三根手指的截肢。这里提醒大家的是,去野外恶劣环境时,一定要有备份,而且建议把两支手套用绳连接起来,虽然看着有点傻,但肯定没有手套被大风吹走更傻。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八】人体在面临体温下降时,机体会做出保护反应,减缓肢体血液循环,主要保躯干的正常供应。这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肢体末端手冷和脚冷。头部散热: 十五度时,人体三分之一热量从头上散失,零下十五度时,四分之三的热量从头部散失,在零下四十度以下,几乎多数的热量从头部散失。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九】谈到了头部和颈部的散热,大家知道了这是我们人体热量散失最集中的地方。 那么可否听说过一个谚语:如果感到脚冷,那么就戴一顶帽子!这也是民间传统智慧有很大科学性。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十】之前说过核心体温降到35度以下即会失温,失温程度有两种分法。三分法:轻度、中度、重度,以摄氏32、26度为界;或二分法:轻度、重度,以32度为界。二分法较实际。 核心体温下降时人的表现: 一、36度增加肌肉紧张度与新陈代谢率。 二、35度颤抖达到最大。思考速度变慢。

【关于户外的低体温症之十一】刚才两位朋友谈到了在野外什么食品能够最快补充体能?我的答案是蜂蜜,它转化为能量的时间为十五分钟,选优于一般的肉品,食品。国外目前还有一种能量果冻转化能量也比较不错。这些推荐野外活动的朋友,带一些小袋装的,关键时刻能救命。

标签:

分享至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