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gory Z35 背包 体验报告

 GearKr  评论已关闭  7625

Gregory Z35 背包 体验报告

测评装备:Gregory Z35 背包
官网链接:http://www.gregorypacks.com/products/mens/technical/255/z-35
官方分类:
可以看到此包已经被归在男款技术类下面,记得老款是归在旅行类中的。

官网图片:

产品特点:
全新设计的CrossFlo DTS背负系统
自动调解肩带系统
配防雨罩
双水袋仓及水合管出口
前收纳袋
顶包配拉链扣,底部配有隐藏口袋
侧面收缩带
两个腰带口袋
两侧配网袋
单个冰镐固定环
210D 双钻面料,330D 尼龙牛津平纹布

尺码:M
颜色:灰色

测评人
磨房ID:匹夫书生   性别:男  身高:1.71米  体重:72KG

附Gregory官网的背部调节指南:
http://www.gregorypacks.com/files/pack_fit.pdf

1.外观
收这个包还一波三折,磨房mm把包发错了,发了花岗岩的追踪过来,可能是把Granite Gear(花岗岩)当成GG了。站短联系之后说要我先把发错的包发回去之后才发Z35过来,来回运费磨房承担。当然是立马发货,不过这样一来一去,错过了周末的一次短途测评计划。

拆包后一个细节注意了一下,包包的腰带是反扣的。因为曾经快递包包过程有过腰带损坏的经历,特别留意了下,不过这种软腰带,快递时怎么包都没事。

装个包,看看整体样子

2.背负
先看看重量


1.4公斤,和官方的数据一样,对于一个已轻量化为自身定位的35L包来说稍偏重,个人觉得1.1kg-1.2kg比较可以接受

看一下官网对于这款CrossFlo DTS的解释

分析一下,所谓的CrossFlo DTS就是以两根交叉弯曲的铝杆,营造出背部一个通风的空间,其中胯部和肩部为一共两个点一个面,起到支点的作用。支点之间以硬质的网布连接,并转移一部分压力到背部。

铝杆直径4mm,表面做了氧化处理,一般使用下不会生锈

虽说看上去是是两根铝杆,实际上是一整跟塑性成形的,成一个“又”字形。下面两端和包底相连,将整个包大部分的重量转到胯部,两面两端在肩带处各转90度,然后相连。

铝杆之间交叉就靠这样一片两侧有通路的布

贴背的网布相当硬质,个人以前有个多特42L的包,也是悬浮式背负,网布很容易勾住,这款包看来也有一样的问题,不过一次三日的山野路线下来似乎还没有问题

胯部可以说是整个背包重量所承受的地方,Z35的这个位置使用了厚厚的硬质海绵,配合铝杆的弧度,非常贴合人体脊柱本身的S形,但和我似乎磨合的不好,会摩擦皮肤,将在后面的实地测评中细写。中间留有通风槽,便于透气

肩带和腰带都是织物面料,厚度都是12mm

重心调节带和一般大众无二

宣传所谓的自动调解肩带系统只不过是滑轨式胸扣而已

3.装载系统
主仓为直通式,无睡袋仓,但有一和包身差不多长的拉链,方便取东西。其实个人感觉这更多的是针对单日活动的设计活着非露营活动的设计。因为一般露营装备都会一次放在背包底部,不到营地并不需要取用。
当然,这是一种极为方便的设计。
主仓

主仓顶部收紧带和扣件

红箭头所示即为长拉链

主仓内设计有水袋隔层,设计了双挂扣,单挂扣的水袋不好装

两侧有洞从肩带旁穿出,肩带上可以固定

顶包和顶包内的暗袋为常规设计

侧袋还算够大,在主仓不是实打实装满的情况下,可以塞一个1L的水瓶,装满的话就只能在600ml的水瓶了

侧袋中的物品如果没有别人的帮助,即使是水壶,也是无法取出的

腰带上各有一小口袋,手机可以放,潜望式小卡片也没问题,伸缩式的就放不下了

袋鼠袋比较扁平,张开的余量不大

附一防雨罩,GG还挺大方

装防雨罩的口袋设计有漏水的出口

试了试华东地区冬季双日山野活动的物资

从上往下分别为GGZ35背包,三峰单人超轻帐,HW700g羽绒睡袋,保暖服装(200g羽绒马甲,羊毛帽,羊毛袜),套锅(内含炉头餐具与部分食品),气罐,洗漱包,药品与电池,头灯,BD trail手杖,部分食品,500ml保暖水瓶,护膝,蛋槽垫。

以上物品除单槽外统统打入背包,很随意的放入,并未挤压,还剩下大约5L的空间,顶包里放了头灯和部分食品。

蛋槽外挂

蛋槽外挂需使用单独外挂束带,可以借悬浮式背负的优势,不会影响到背负

总体来看包还有七八升左右的空间可以利用,还是蛮能装的

4.面料与附件
包身140D面料

包顶和包底210D面料

YKK拉链

YKK扣件

但是,让我们来和GG的Baltoro75对比一下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从面料到扣件到拉链完全一模一样。这样无疑能做到附件通用,降低采购成本,但两个设计目的和针对用户截然不同的背包,使用同样的附件令我有点难以接受。轻量化的背包上面使用75L大型徒步背包的附件,怎么达到轻量化?

5.外挂系统
全包除一个冰镐外挂点外为设计其他外挂点,手杖只能插在侧袋中,而我一向喜欢将蛋槽一分二外挂在背包正面,这里只有使用单独的外挂织带了。

另外,包底缝有两条宽织带,未弄明白是什么作用,中间有一细小空洞,作用未明。(挂技术装备?)
下图中我穿了一根筷子示意

户外实地测评
由于发错货,错过了一次活动,只能放在中秋节的宁海徒步道开光了。

由于沿途有不少补充物资的地方,一路上随时都可以在两小时内下撤到村庄,故未携带大量补给和应急物资。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BD trail手杖,三峰单人帐,airwaves120短款充气垫,保定杂牌400g羽绒睡袋,替换衣物,1L水瓶,护膝,6个鸡蛋,气罐,套锅(含炉头和食品),洗漱包,头灯,药品,

全部丢进去,空间还剩不少,束带可以拉到最近

准备出发啦,负重9公斤

路程没啥多说的,整就是一规划好的徒步道,落叶道和山脊防火道为主,天气情况为多云,22-30度,微风

先说好的方面吧
背负很强大,9公斤在身上感觉不到什么,被胯部,背部和肩部合理分担了。
背负很很透气,全天下来背部不湿,也不会想有些悬浮式背负一样产生拖肩的感觉。
透气网布和背部贴合的很牢靠,能有效的传递一部分重量到背部,不像其他悬浮式,感觉背部是空的

小包的配色低调且漂亮

下面就是不好的地方了,记得上文将的胯部了吧
整个包实际是偏瘦长形的,导致打包时的重心不能控制到很低,下坡时包身摇晃会比较激烈,加之后腰部的海绵十分突出,再加之化纤速干本身较滑,这么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就是我的后腰部被磨得火辣辣的疼,不得不以纱布裹之。
突出厚实的后腰部

差点被磨破一层皮的我的后腰

回来后发现这个问题可能出在肩带这边,请看下图

肩带靠头部一侧能和肩部紧贴,但外侧会向上翻起,并不能和肩部贴合,从而造成下坡时背包晃动过大,从而磨腰。
这只是回家后静态模拟推测而出,不过整个行程中肩部并无感觉不适,个人感觉只要不是化纤类速干应该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回家后试了试穿厚实的棉质短袖下楼,磨后腰的问题就好了很多。穿迪卡侬49元抓绒也OK。

总结下

优点
1.背负设计没的说,实在是很棒,是我背过的最舒服的悬浮式背负(后腰部的问题先搁置)
2.做工不错,容量适应我自己单人华东四季两三日的行程没有问题
3.腰带上的口袋很给力,放点零碎,奶糖,牛肉干很方便

缺点
1.扣件拉链使用不够轻量化,和重装大包用一样的,对于超轻系列可单独使用一些轻量化附件
2.除冰镐环外未设计其他外挂点,不方便客户针对各自特点灵活使用

嘿嘿,我在坐等你的报告,毕竟一起同台竞技一场,
你是测评背包方面的老手了。好向你学习弥补我的不足。cool

国庆去神农架?难不成我们会偶遇evil        wink

对了,请教下,你说旧款Z35归为旅行类背包,新款归为技术类背包,可是我看过旧款的测评报告,同时还询问过户外店的专业人员未提及此信息。 clown

一抹清水 wrote:国庆去神农架?难不成我们会偶遇evil        wink

这个可以有,到时以蓝灰Z35为暗号

匹夫书生 wrote:这个可以有,到时以蓝灰Z35为暗号

这个暗号不靠谱,我的是花岗岩,你的蓝色Z35cool

我的装备不够UL,加上欲望比较大,装不下我2天的物资。sad

呵呵,要不一起讨论下为啥会磨腰。
1. 会不会是M码的背负不适合你?blush

2. 下坡时候我不感觉到Z35有晃动,我习惯性将腰带锁到最紧,胸带扣上。
但我2次实地测评都比你背的重,不知这是否有影响。 blush

一抹清水 wrote:

对了,请教下,你说旧款Z35归为旅行类背包,新款归为技术类背包,可是我看过旧款的测评报告,同时还询问过户外店的专业人员未提及此信息。 clown

记得Z35R刚出来的时候我有去GG官网查过,主要看看和Z35有啥区别。当时GG的整个产品线构架和现在不一样,Z系列轻量化背包的产品线也是。当时Z35是和Z22、Z30等归在一类,而Z35R、Z55则和一众重装大包归在一类,如Triconi 60。现在要回过头去分当时的分类,如旅行啦、郊游啦、重装徒步啦,找不到什么数据去说。

而现在GG的旅行类多是拉杆箱、旅行袋之类。还有了所谓的生活类背包。其他那些我们熟悉的都算技术类。
Z22已经没有了,新出了Miwok 22、Miwok 18等算是Active Trail类

改款后的Z35、Z30和增加的Z40组成了Hiking Ventilated类
Z35R、Z55与增加的Z45、Z65一到变成了Backpacking Ventilated类
一众大包为Backpacking

一抹清水 wrote:
呵呵,要不一起讨论下为啥会磨腰。
1. 会不会是M码的背负不适合你?blush

2. 下坡时候我不感觉到Z35有晃动,我习惯性将腰带锁到最紧,胸带扣上。
但我2次实地测评都比你背的重,不知这是否有影响。 blush

背长约47cm,算下来18英寸多一点,M码应该合适。
腰带拉紧,重心带调节好,胸带扣好都是上包习惯。
我个人觉得磨腰的主要原因是包身瘦长,打包后重心偏高,容易晃,后腰处的材料为蜂窝状织物,穿速干T恤的摩擦力小,这样综合下来就磨腰了。如果如下图将后腰处改成橡胶材质的,应该就会好很多。

另外厚的棉T恤和抓绒的话不会磨腰

2次实地测评我穿的是磨房岭南登山节的长袖T恤,也是属于快干性质的衣物。
背负上蜂窝状织物手感摸起来比较滑,加上你所说的包身瘦长,打包后重心偏高,容易晃。也有可能因此引起的磨擦shocked

GG包的Z系列Z35-R用做技术包个人认为比较适合,Z35-R顶包的可以放入绳子,在使用方向上有更多的选择。

本文转载自 磨房 作者: 匹夫书生

标签:

分享至 /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