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国防军FERO D12以及Steiner这令人不齿厂商的一些八卦
最近收到一个状态还算不错的退役联邦国防军FERO D12镜子。虽说这个镜子和他的生产商Steiner一样,名声有些不堪。但从设计结构和影响力来看,这个镜子确是Steiner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产品,在军镜当中也是非常有特点的。
注意:联邦国防军装备的军版镜子包胶上有Bund(联邦)+北约仓储号以及FERO D12型号的标记。没有这个标记的统统都是Steiner的商业版,不是真正的D12。同理,美军装备的M22G也在中轴盖或棱镜室下表面注明有型号和仓储号。
Steiner本来是一个借着战后西德经济自由化,产业复兴政策而成立,名不见经传的小镜片、光学公司,在50、60年代生产过一些经典普罗棱镜结构的镜子,也不甚出名。其日后发展成为颇有点名气的光学产品公司,可以说依赖的正式这款D12。
战后蔡司公司被一分为二,其厂房设备以及大多数的工人留在苏占区的耶拿,后来成为东德的Zeiss Jena公司,利用原有设备原料继续大规模生产战前经典样式的silvamar、Deltrenis做为军镜;而逃到西德的高级技术人员则在Oberkechen另组Carl Zeiss公司。50年代由于重新武装西德的需要,Carl Zeiss根据BGS的需求重新设计了6X30和8X30两款军镜(相比东蔡从头开始反而没有旧有产品的拖累)。这两款镜子采用了新设计的双分离目镜,大大缩小了棱镜室尺寸,和silvamar和Deltrenis区别明显,首先是6X30规格的,稍迟是8X30规格的于50年代末开始装备西德军队/准军事部队,几年后Carl Zeiss继续改进出大目镜、长出瞳的B款,但这种改进型西德军队并没有装备,到是瑞典王家陆军装备了6X30B。这两种镜子从60年代开始也发展出民用型号销售,军用型号于60年代很快就停产了,但民用型号却一直生产到1978年。Carl Zeiss新设计的这种镜子实际上是非常优秀的镜子,性能明显超过东蔡的老款产品(甚至是几十年后东蔡采用多层镀膜、大目镜、新玻璃材料改良过的同规格产品),但是,较高的价格和低下的产能阻碍了这种镜子大规模被国防军采用,于是,几乎是同时,由蔡司持股的Hensolt提供了一种在传统结构上进一步改进的8X30军镜。
到了60年代中期,为统一型号,缩减开支,西德军队又提出了对新8X30规格军镜的需求,要求在质量合乎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于是,本来默默无闻的Steiner,依靠全新结构设计的D12一举赢得青睐。D12之所会获胜,主要是Steiner首次在军镜上大胆采用了一体成型塑料镜体这一新设计,没有传统的上下棱镜盖,棱镜和镜片被粘接固定在塑料镜体内。相比传统的铝镁合金镜体,无论是材料、生产成本还是生产时间都缩减了。而且,全塑料的镜体,相比传统结构,镜子的重量也大大减轻,这对士兵们而言绝对是个好消息。Steiner公司还宣称,这种塑料镜体非常坚固,可以抗击各种冲击、爆炸而保证光路不错位。于是,价廉物美的诱惑和忽悠下,1966年联邦国防军正式采用D12。
廉价、轻便是D12制胜的法宝,从手上这支镜子来看的确如此。最直观的就是轻飘飘的感觉,比军西菜明显轻。然后就是非常平庸的做工用料,镜子只有中轴铰链和目镜外壳是金属材料,镜体全包胶,但包胶明显不够平整,起伏,边角参差,非常难看,更令人遗憾的是这包胶无论是相比亨8还是D16还是东德的DF、EDF,都薄得令人难以置信,用手轻轻就能翻挑开,露出塑料的镜身壳体(照片可见其镜身壳体和后来的商业版几乎完全一样)防护作用有限,私下揣测应该是这镜子本身就是塑料壳体,粘接固定棱镜,厚包胶也不会对防止镜身形变有更好的作用。
甚至连物镜固定环都是塑料的,镜身内不见消光圈。
对比军西蔡的做工。牛皮的目镜盖、挂带、大衣扣也都变成塑料的了。
这做工,说实话就是我国特产大红魔的水准,难怪某人首次见到D12,立即断定:“这一定是温州山寨的,德国货不可能这做工!”(德棍们,心碎吧)
至于光学,一个考虑成本几乎到偷工减料的产品,难以期望它有多好的表现。据厦门大学的德籍教师,资深镜友“猴哥儿”先生的评析文章,D12 不仅远远低于后来的D16,甚至明显低于被它替换的亨8和军西蔡。色彩还原尚可,边缘像质不佳,眩光鬼影严重。
但是,外观做工差并不影响军队使用,光学虽说不好,但作为军用工具使用仍然绰绰有余。真正成就D12恶名的,倒是Steiner当初夸下的耐用免维修的海口。
塑料镜体本来就难以防止镜体形变,进而难以保证棱镜、镜片组光路的稳定;而D12偏偏又是一体成型的镜体,一般军镜光轴歪了,可以打开镜体调整修正,D12 这不能打开的一体镜身却使得这么一个故障都无法维修。于是,装备部队后,大家纷纷反映D12无法维修,一出故障只有报废或者返厂,返厂算算维修成本,还不如报废。为了节省选择装备了便宜的D12,结果便宜是便宜了,却是个一次性的东西,综合成本不降反升了。
由于这是D12固有的设计问题,无法改进,随后,D12停止装备,联邦国防军又找回了亨8改改继续用,后来继续采用传统结构改进而成的hensolt D16。剩下的D12本着用烂用完的原则继续使用。
(手头有D12的同学们到不用担心自己这部D12是翻新货了,因为这东西连维修都没法维修,更别说翻新了,现存的,有一台是一台,都是原装的。也是这个原因,退役的D12镜子并不多,但由于本来成本便宜,名声又不好,所以价格却不高。)
虽然D12的尝试算是以失败告终,但在民用市场上Steiner以D12为契机,施展其看家的公共公关广告宣传本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Steiner大量生产D12的民用型号,在其军用血统、结构新颖轻巧上大作文章,并衍生出种类丰富的产品线,加上其惯用的耸人听闻的广告(什么把普通的大景深说成是是自动对焦,多层镀膜描述成神秘的,可以夜视的独家MC镀膜技术,不一而足)。Steiner的产品在全世界大受欢迎,Steiner也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光学产品厂商(虽然水平并不高)。D12及其子孙也几乎成为了Steiner普罗棱镜镜子的标准形象。(Steiner产品在我国靠虚假宣传卖天价还是非常非常值得鄙视的)
平心而论,Steiner在D12上尝试新式结构也算是了不起的开拓。虽因为军用的可维护性特殊要求而失败,但在并不要求耐操容易维修的民用市场上,这种开拓获得成功与回报,从这个角度讲,D12是一款很有意义的镜子。
至于军用,联邦德军自然是从此不碰Steiner,但军版Steiner的冒险并没有结束,这次是米帝中招了。米帝地大人大JJ大,连镜子也喜欢大的,自从M13以后,米帝再未考虑过8X30规格的镜子(M13实际上也是二战M3的设计,也就是说战后米帝就放弃发展8X30规格了,7X50规格确实表现要好不少,但体积重量却大很多,也是米帝机械化程度高),但M17连米帝也嫌它体积还是过于庞大,于是60年代,米帝发展了一款当时非常炫的新型7X50镜子,M19。这M19完全是一款和D12属性相反的镜子,它不仅通过优化的光学设计把体积重量缩小到几乎M17的一半,而且还巨时髦地采用了模块化的概念,主要光学部件都能方便地拆卸更换。结果M19好是好,但却造成了神器般的价格,和低下的产能。模块化设计对部件加工要求非常高,每个部件公差要非常小,任意部件搭配组合后才能保证光学的合格,这造成M19良品率很低,产量满足不了需求,单价暴涨,70年代就高达700美元一部的成本。最后钱包大的米帝也受不了,80年代开始换镜子。被天价和低产量搞疯的米帝慌不择路一头撞上了Steiner,既没有考虑西德的教训,也没考虑什么全寿命综合成本,就拍板定下了M22G。结果呢,不出所料,和当年D12一样的结局。无法维修的一次性镜子,貌似便宜实际上更烧钱。不得已米帝于90年代重新招标选择了富士龙的产品,命名为M22B,它采用了传统美式棱镜设计,全金属镜身+厚包胶,非常结实,维修也很方便。为了控制成本,M22B采用日本产零件,在美国建厂组装成成品。
但是M22G如今的身价却和D12有着天壤之别,可能对于米帝人民而言,M22G终究是个舶来品,再怎么也不至于像D12在其本土那么轻贱。
外形对比,传统的Zeiss Deltrenis、早期的军西蔡6、稍后小改的军西蔡8、D12
- 谁敢与我一战 延伸你的战术力量 弘安保罗机械羽轻型战术伸缩棍初体验
- 发布于 09月27日
- Osprey/小鹰 Karve 16 滑雪背包评测报告
- 发布于 09月04日
- MOLLE的前生和今世
- 发布于 01月13日
- 暗夜科技小幽灵IMALENT DN11直充小直 多图慎入
- 发布于 07月21日
楼主泡过北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