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专业操控 — Fujifilm X-T1 体验
自 2012 年 X-Pro1 发布以来,富士 X 卡口的旗舰就一直没有更新过,混合取景器的 X 卡口相机也就只此一台(事实上,可换镜头相机用光学旁轴取景也略不科学)。事实证明,富士在传感器技术方面还是领先的,即便现在来看,X-Pro1 依然是画质极好的一类微单产品。独特的 X-Trans 技术以及去低通滤镜为画质带来了巨大的提升。相信不少用户都期待着富士 X 卡口的新旗舰诞生,或许是一台 X-Pro2 ,或许是一台 X-Pro1s。总之,在我们既定的印象中,富士的新旗舰应该是 X-Pro 一脉,事实证明,我想错了,新来的家伙和 X-Pro 系列天差地别。
设计 —— 继承与突破
富士自 X 卡口的开山祖师爷 X-PRO1 出现,一直给人一种旁轴的气质,复古、文艺。然而这一次,富士却是大胆的为其复古的机身上装了一个军舰部,原本一直类旁轴的设计风格突然一转,改走复古单反路线。这不是心血来潮之作,其中道理却也明了。起初的富士 X 系列镜头多为定焦,这时候混合取景器还是有些价值的,确实颇有当年 CONTAX G 系列的风范,小而美。
不过 X 系列现在已逐渐成长为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超广和变焦的出现使得其需要一个专业向的性能强机,这一点倒是让我不禁联想到 M43 阵营的 OM-D 系列。M43 众多的长枪短炮也就接在 OM-D 上和谐一些,趁手一些。富士一种复古气质的机身虽然都很不错,但是长枪短炮接上去难免有些头重脚轻,有一个趁手的旗舰机身应该是 X-T1 的设计初衷。
体积上来说,X-T1算得上小巧,不过加上镜头之后也小不到哪去,放包里是指定不行的,这个要有觉悟。不过手感很出色,握持感明显优于我之前使用的 X-E2。重量方面,X-T1 的机身重量达到了 440g(包括
定位上来说,相比其他 X 系列,这台机更为专业。整台机最突出的莫过于顶部繁复的转盘,不要被吓坏了,X-T1 的转盘逻辑设计其实和 X-E1/2、X100 等机类似,下图从左到右分别是:曝光补偿、快门数度以及ISO转盘。通过这几个转盘的控制组合可以实现快门优先(TV)、光圈优先(AV)、以及手动(M)以及程序曝光(P)。相比之前,现在操控的便捷度更进一步,ISO也可以快速切换。
快门速度转盘在 A 档锁定,在其他数值档位可以自由切换,但是 ISO 党每一个档位都是锁定的。有用户抱怨 ISO 档这样设计不灵活,但是在我看来,这样设计是合理的,毕竟 ISO 的切换没有必要那么频繁,光圈和快门才是常用变量,ISO 没有必要作为重要变量,我个人一般设定一个相对固定的数值即可,如果是复杂的场景,我会用自动,设置一个高感上限。
快门钮这个变化其实挺大,以往的 X 卡口机型都是可自己选择快门钮的,同时可以使用机械快门线。而 X-T1 则不能捣鼓这些复古的小玩意了,出于机身封闭性的考虑,这个结构被取消了。
翻转屏这东西用过的都说好,X-T1配备了这货易用性增加不少,体积的增加在所难免,但是拍摄角度灵活性大增。
取景器外围的胶垫采用了圆形设计,逼格瞬间上去了。当然了外表好看是一方面,好用才是重点。X-T1 的 EVF 确实优秀,反应迅速。
机身性能与操作
机身性能应该是这台机主要想去强调的,除了自家强悍的的 X-Trans II 之外,富士这回也是砸了不少好料进入这个机身,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一个足够强悍与专业的机身出来。机身可靠性方面,机身进行了防尘防滴处理并可抵御-10℃的低温环境影响。三个功能拨轮基本了结了所有常用的设置。ISO 拨轮的下层可以快速切换拍摄模式,而快门速度的下层可以快速的切换测光模式,这些操作无论是开机状态还是关机状态都能完成。236万像素的 OLED 取景器配合超短的时滞,实时反馈真实动态。
连拍方面,相比那些变态级别的小机器(尼康1系列),X-T1确实没法比,不过其 8fps 的连拍速度也是不差了。相反的,富士宣称的超强的的对焦依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如果不考虑 M43 系列,这台机在众多微单中对焦算是很迅捷的那一类。
如果说数码峰值对焦有哗众取宠嫌疑的话,那你这会总该满意了。富士X-T1的这个分屏功能真心是手动党福音,既可以百分百放大对焦点,又可以不影响构图,确实是一个超级实用的功能。既可以像峰值那样快速,又可以像100%放大那样准确,喜欢手动和转接手动头的用户绝对会爱不释手。(在 EVF 上使用感觉更好)
值得夸赞的几个小功能:机内可以设置自动释放快门来进行延时摄影;可以通过 Wi-Fi 链接,实现手机控制相机,并且实时取景;可以使用高速的 UHS-II SD卡。
外置闪光灯
以往的富士机型都是自带闪光灯的,这回富士倒是没有这么做,一来是出于体积的考虑,另外也是出于机身封闭性的考虑。于是就另外附带一个外置的闪光灯,有机身提供电能,高度相对以往机型高一些,也是好事。闪光灯的角度不能变换,放下是关闭,拨起来是开启,仅此两个角度。闪光指数约为 8,平时应急用用够了,还可以拍点情绪片什么的玩玩。
样张与使用体验
要说相比 X-E2 画质上有什么质的飞越,这是不怎么现实的。富士一众 X-Trans 的机型画质在众多 APS-C 机型中已经是很不错的一类,配合优秀的 XF 镜头,画质的表现自是不必多说,虽然升级到了第二代,但要有多大的跨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看看佳能那块祖传的1800万像素传感器,和索尼那块同样是祖传的 1600 万像素传感器,要想有飞越,确实不大容易。一不小心,就会牺牲高感,增加机内处理的负担。富士这一次在像素上并没有升级,传感器技术变化也不大,高感扩展至 ISO51200 可能是比较明显的变化。
画质而言,依然犀利。100%放大画面画面也很干净,不过如果用 JPG 拍摄时欠曝的话暗后期是救不回来的,可能是其 JPG 模式压缩得比较狠吧。
反差、光影的细节刻画还是很细腻的,广州天气长期不好,是个遗憾。
风骚的机子总是忍不住要自拍一下。
高感配合大光圈,夜里也可以扫街,别有一番趣味。
木头小结
从画质到操控,整台机都是值得称赞的,很多小细节都足见富士的用心,可以说是很多人理想的随身高画质系统。出色的 X卡口镜头群也为整台机增加了无限的可能性,从产品的完成度而言,富士 X-T1 在众多微单产品中是领先的。除了“我镜头多我怕谁”的 M43 阵营,富士可以说是在微单里镜头群发展得极为完善的,虽然数量不是特别多,但是该有的基本都有,而且素质超群。X-T1是最能驾驭这些镜头的机身。
毫无疑问,X-T1是一台好机子,这一点我想没有人会反对,对于其争议最大的来源其实是价格。相比当年早早上市的 X100 和 X-Pro1 那过万元的价格,X-T1确实算得上是充满诚意的。但是 SONY 去年底搅了一道之后,事情变得有些难以控制了,加上 A7 相对实惠的价格,虽然镜头没几个,但是还是成功让同价位的竞争对手难堪。诚然,SONY在机身上的优势还是明显的,即便其小毛病不少,但是全画幅一出,谁与争锋。不过作为一个系统,其还是稍欠功力,镜头群至今施展不开。木头的几个好友入了 A7 基本都是当做全幅后背来玩,而富士的机子,则可以挑几个趁手的变焦和定焦带着,这要看个人的选择了。
- 下一篇: 从天灾看户外装备的价值
- 上一篇: CAMELBAK MOTHERLODE 500 开包图
- 第3代 AUTEK 徒步者 过滤水壶(强效典版)使用心得
- 发布于 12月01日
- Olympus 奥林巴斯 E-M10 M4/3 微单相机简评
- 发布于 12月01日
- Mammut Neon Gear 45L攀岩装备背包使用感受
- 发布于 04月26日
- 暖暖,一“杯”子 — BLACKDEER(黑鹿)随印保温杯体验
- 发布于 11月16日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