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巨大生物三川  评论已关闭  7957

曾经有一次,我刚刚买了一把战术刀,跟朋友们炫耀一番之后,突然其中有一位发问道:“什么叫战术刀?”我愣了半天,是啊,战术到底为何物?在这个到处都是“战术”的军品年代里,是不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战术”是啥呢?为什么要叫做“战术”刀呢?今日用在装备上的战术二字,具体意义是有些模糊的。不过最重要的,还在于体现装备的多用途能力。今天我们所说的战术刀,实际指代的是那些设计在极端环境下使用的刀具。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并非什么新鲜之物。像千年之前希腊重步兵携带的匕首、罗马军团步兵佩戴的短剑,多多少少都有着多用途的一面。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这二者也可以算是战术装备了哦。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罗马军团使用的短剑,在当年也算潮物哦)

越南战争时期,双方军队很少发生大规模的会展,战争形式转化为班组小队在丛林中互相猎杀的游击战。士兵们无法像二战或者朝鲜战争那样指望后勤保障,一切装备都要自己背负。如何减少一名士兵所需携带的物品重量便成为了重中之重,办法便是尽可能增加单件装备的用途和可靠性。对士兵而言,匕首不再只是一种冲锋时插在枪尖的武器,对于野外生存所需的多用途匕首、小刀的需求自然而然便随之诞生了。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越战时期的军刺,很难被当作工具刀使用——只能杀人,不能求生)

最初,各国军方对野外生存匕首(也就是战术刀)的要求是,外形紧凑,可以随身携带,具有足够的强度,必须有能力切断直升机上的绳索、电缆等在飞机坠落时可能缠绕士兵身体的阻碍。而在利用竹木制造武器或者工具时,战术刀也必须能够应付。在这之中,外形是第一要务——如果战术刀不够小、不够轻,士兵便根本不会带着它。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美国陆战队装备的卡巴匕首,要算是第一种战术刀)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越战初期,美国陆战队拥有一种名为卡巴(KaBar)的匕首,而陆军却只有几种枪刺可用。在二者之中,陆军枪刺由于是作为肉搏战武器设计的,韧性有余而强度不足,在与对方拼刺刀时可以吸收不少冲击力,但在作为野外生存之用时却难以应付很多切割、劈砍硬物的需求。为应付后一情况,不少陆军士兵也用各种手段拿到了陆战队的卡巴匕首。与普通枪刺相比,卡巴刺刀通用性要相对更强一些,但对于在丛林中作战的士兵或者空降兵而言,却还是不敷使用,他们只能选择自己购买民用匕首带到战场上使用了。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戈博现今与“贝爷”贝尔·格里尔斯合作推出的战术求生刀)

民用匕首中性能较好的有巴克(Buck)、戈博(Gerber)等牌子的产品。但巴克的匕首虽然坚硬锋利,但太容易折断了。戈博的匕首则是在设计上过于注重白刃战,在野外生存所需的功能上缺失严重。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巴克公司的刀具)

在此期间,一个名为蓝道尔(Randall)的品牌脱颖而出。说是品牌,其实也就只是一间作坊,不过店里工匠都有着不凡的技艺,制造出来的匕首自然也出类拔萃。事实上早在二战期间,蓝道尔的匕首便已经获得了结实耐用、用途广泛的美誉,不少特种兵自行购买了蓝道尔的产品,并利用皮套将其佩戴在腰带上,随时可以取用。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蓝道尔品牌的匕首,这种精工打造的优质匕首为美国军用战术刀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士兵们会使用蓝道尔匕首去劈砍、切削建造掩蔽所、陷阱以及木质简易武器的材料,也会拿着蓝道尔去参加格斗训练,甚至在肉搏中直接刺杀丛林中的敌人。在那个时代,如果以实用而论的话,蓝道尔是举世无双的。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兰道尔M14匕首)

只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它也有着自己的缺点。由于采用了相对较软的工具钢来锻造,其刀刃是很容易被磨钝的,士兵需要经常打磨刀刃,才能保持其锋利。所幸这种材质打磨起来也算是非常方便的,即使在战场上随便捡起一块较为平整的石块也能够将匕首打磨完成,因此也没有太多士兵会抱怨这一点。对士兵们而言,这种匕首既足够轻型,携带起来不会增加任何负担。同时又有着足够的强度来应付极端求生情况,而即使是为了提高韧性而在刀刃强度上做了一些妥协,其强度也还是足以保证足够锋利,在野外求生和白刃搏斗之间足以取得平衡。虽然在那个时代还根本不会有任何人把多功能匕首称为“战术刀”,但蓝道尔本身无疑已经是一种优秀的战术刀了。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兰道尔M1匕首)

如之前文章中所说的,士兵在战场上往往十分挑剔。太重、用处不大或是用起来不顺手的东西一概都会被扔掉。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越南战争中的美国士兵要进行长达数日的长距离步行巡逻,光是武器、弹药、食物、防弹衣以及各种附件装备便已经要达到60磅以上了,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超过100磅。不堪重负的士兵不仅会丢弃装备,有时甚至连口味不好或是提供能力不多的食物都会扔掉!说句题外话,到了今天,在阿富汗作战的美国大兵所需携带的装备并不比越战时更轻。也许防弹衣稍微轻了一点,背负系统设计得更合理了一些,但各种瞄具、夜视仪、电池的增加又把这一部分的减重完全埋没掉了。因此即使到了今天,重量依然是战术刀在设计方面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越南战场和阿富汗战场上的美国士兵对比,可见在这种特殊地形战争中(前者为丛林,后者为山地),士兵需要自行背负的东西始终都很多,这也导致士兵对于战术装备始终有着轻量化的要求)

从美国军方大规模介入越战开始,此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关于是否需要列装制式战术刀的疑惑都始终在困扰着美国人。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位名为马国森(英文名Al Mar)的华裔前空降兵及特种部队成员创建了自己的军刀工厂,并设计出了杰出的鹰牌(Eagle)折刀。对于这款折刀相对较小的尺寸而言,其耐用性让人惊讶,同时外形上也显得十分优雅。在鹰牌上市之后,立刻便得到了市场。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鹰牌折刀)

也许是因为受到马国森启发,大批设计各有不通过的折刀纷纷上市,很多全新的设计元素也开始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出。在刀刃上开孔、设置锯齿等如今已经斯通见惯的设计都从此时开始出现。也正是从此时起,一部分用户开始意识到,也许折刀有朝一日真的能够取代匕首成为士兵们手中的主力战术刀。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马国森与Rowe上校一同设计的SERE折刀,开启了折刀作为战术刀使用的时代)

在国际市场上,战术折刀的销量已经达到了战术匕首的20倍之多。造成这一比例的一个重要原因来自民用市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平民也很少会在平时带着一把匕首出门,毕竟它们看起来太像凶器了。折刀自然便成为了他们的唯一选择。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匕首怎么看都有点像是谋杀妙龄少女的凶器)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折刀却能被伪装得像Zippo一样精巧)

现今有不少青年热衷户外运动和冒险,但无论是钓鱼、滑雪、远足、登山还是任何其他户外运动,他们都有可能会面临危险。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不会看起来便杀气腾腾,且外观精练的折刀来应付各种意外。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背包客们成为了消费户外战术刀的主力。他们当然更愿意揣着更像工具的折刀,而非更像凶器的匕首)

说了不少折刀,但难道固定刃的战术刀已经彻底沦为过气之物了么?折刀难道已经可以统一战术刀的江山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无可否认,折刀确实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战术刀市场,但给它们带来决定性优势的折叠功能,同样也是它们的梦魇。即使再怎么优化设计,即使今日的折刀锁扣都已经被十分结实,甚至有些完全能够被用来砍柴劈木,折刀也还是不可能像普通战术刀那样结实。有些坚固的门窗,障碍物,也只有匕首才能劈砍撬开,而即使是最坚固的折刀,也无可奈何。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有些活永远都是匕首干得更好些)

在折刀设计突飞猛进的同时,工匠和厂商们也同样没有放弃对匕首的改进。只不过与折刀那些革命性的发展不同,由于匕首更加依赖于钢材本身的进步和改进,因此其发展最多也只能称之为进化,而并不具有革命性。

匕首和折刀的故事:为什么是战术刀

时至今日,战术刀仍然处在折刀和匕首共同发展的时代。折刀正在变得越来越坚固,匕首也在变得越来越轻便。如何抉择,就看你想要需要什么功能了

标签:

分享至 /
 
  

评论已关闭。